小巖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煩惱即菩提,孤獨這種病,遇見你就好了,小巖井,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生活中的多數煩惱,其實都並非什麼大事。

往往只是鑰匙找不到了,要打電話手機沒電了,開車遇到太多紅燈,喝個果汁不小心打翻在地,要寫筆記找不到筆這些瑣碎而不值一提的小破事。

明知道都是很小的事,不值得去生什麼氣,反而壞了心情。可我們就是忍不住煩躁,想罵人又意識到無人可罵,越覺得沒必要煩躁,反而越憋悶。

空閒的時候,你覺得一切都很順暢,人生無憂無慮真幸福。一旦一件瑣事出現後,問題就會接二連三地出現,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運氣不好起來,感覺世事都在跟自己作對,趕緊查星盤看看今天是不是水逆。

誰都知道焦慮不安是種負面的情緒,達觀快樂的生活是一種理想狀態,然而如何做到,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當我們開始產生種種情緒病的時候,就是提醒我們該修煉內心了。

首先,我們為什麼總是焦慮不安?

要細說原因當然有很多,你要從專業書籍上查的話可以看一星期案例分析和名詞解釋,然後什麼都沒記住。

我簡單說下我的想法。我們的焦慮不安來自對自己的失控,就像你在高速公路上開著車,忽然發現剎車不靈了。那你在車停下之前的這一路上都會高度緊張,焦慮擔心得像要上刑場一般。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輛車,精神是其中的駕駛員,情緒是後面的乘客,生活是一條條道路。當車子效能好,車況順暢的時候,我們的精神會舒暢,情緒會平靜與愉悅。然而,當我們感到對很多事情失去預判和控制之後,就像司機開車到了自己不認識的地方,或者路況變糟糕,司機開始犯困打盹兒的時候,坐在後面的這位乘客就會出現各種不滿與焦慮情緒。

哪怕是在合理悲憤的情況下,恨意仍然不是來自別人的傷害,而是自己的無能和懦弱,換言之是源於自卑。

——霍弗《狂熱分子》

從我自身來說,前幾年我一直是個比較容易焦慮悲觀,甚至一度有嚴重抑鬱傾向的憤青,特別容易為生活中的小事抓狂,為別人的錯誤而煩躁。身在其中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問題,反而老是覺得自己倒黴,或者別人故意跟自己作對,於是動不動就怨天尤人,充滿戾氣。

現如今回過頭去想,才開始意識到,當初那種對生活若有似無、時隱時現的恨意,就是來自自己內心的空虛、脆弱與貧瘠。

潛意識裡,其實你對當前的生活和狀態感到不滿,但你對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又不足,於是處處出現岔路,導致一路失控,日漸煩躁。

經過這幾年的修心,整體而言進步很多,身邊的父母、朋友都感覺到了我的變化,認為我過得充實和滿足。(不過,小說寫不出的時候還是很煩躁……)

我不敢說什麼大道理,因為自己也沒達到那個境界,只是一路且行且反省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到:上善若水,真正強大的能量,在平時反而是最溫和柔軟的。

一個內心失去了平靜與自我、變得瘋狂焦躁的人,走不了多遠。

真正的平靜和快樂是一種悟道的禪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何況我根本沒意會。我學禪的師父跟我說,他見過一個悟道的禪師,非常可愛瀟灑,一見到他就能感覺到他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即使只是打坐、燒水、掃地,你也會覺得他像微風一般輕盈、暖日一般和煦。

而我所見到的那些真正健康樂觀之人,無非以下幾種:

1.那些真正有信仰和信念的人。

2.命運不錯而又知足常樂的生活穩定者。

3.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又不會讓它干涉自己正常生活的人。

4.經歷過人生的巨大變故與傷害,真正走出來的人。

當然,以上幾種人的特性也可能互相重疊,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生活的重心在於內省而非外求。

這也是我感悟到的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一點,慾望本身是很正常的事,但切記盲目外求,貪得無厭,先認識自己,再認識客觀世界的規律,最後再去理解他人,才能心外無所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吃飽了嗎

Jilly

士兵向前衝

九孔

論習慣對顏值的影響

細品

渣了前男友後我翻車了

溫瑜寬

總裁大人,又又又吻我了(奈何老公太寵我)

碧玉蕭

大明星的貼身高手

小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