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我讀《五卷書》,讀書與做人,季羨林,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印度人民是十分富於幻想力的。從很古的時代起,他們就創造了不少既有栩栩如生的幻想又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的神話、寓言和童話。

在最初,這些寓言和童話大概都是口頭創作,長期流傳在人民中間。人民喜愛這些東西,輾轉講述,難免有一些增減,因而產生了分化。每一個宗教,每一個學派,都想利用老百姓所喜愛的這些故事,來達到宣傳自己教義的目的,來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因此,同一個故事可以見於佛教的經典,也可以見於耆那教的經典,還可以見於其他書籍。佛教徒把它說成是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耆那教徒把它說成是大雄前生的故事,其他的人又各自根據自己的信仰把它應用到其他人身上。

此外,還有一些專門蒐集這樣的寓言和童話的書籍,比如月天的《故事海》、安主的《大故事花束》等等,都是很著名的,都是一直到今天還為人民所喜愛的,也都流傳很廣,被譯成了許多語言。

但是,其中最著名的、流傳最廣的卻不能不說是《五卷書》。

按照印度傳統說法,《五卷書》是《統治論》的一種。它的目的是透過一些故事,把統治人民的法術傳授給皇太子們,好讓他們能夠繼承衣缽,把人民統治得更好。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皇帝們就讓人把人民大眾創造出來的寓言和童話加以改造,加以增刪,編纂起來,教給太子們讀。《五卷書》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因為時代久,流傳廣,《五卷書》的本子很多。原本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無法推斷。在印度,在尼泊爾,都有不同的本子。西方梵文學者根據本子的繁簡,還分了“簡明本”、“修飾本”、“擴大本”等等。所謂“修飾本”是1199年一個耆那教的和尚補哩那婆多羅受大臣蘇摩之命根據已有的一些本子編纂成的。補哩那婆多羅雖然自稱“逐音節、逐字、逐句、根據每一個故事、根據每一首詩”把《五卷書》校閱了一遍,但是,事實上,他增添了不少的新東西。這個本子流傳很廣,影響很大。我們現在的這一部漢譯本就是根據這個本子譯成的。

在《五卷書》的新改編的本子中,最著名的應該說是《益世嘉言集》,作者自稱是那羅衍那。在開場詩裡面,作者說,他這一部書是根據《五卷書》和其他的書籍寫成的。實際上,這裡面增加了不少的新故事,幾乎等於一部新作。這一部書很早就為歐洲人所知,被譯成了不少的歐洲語言。德國詩人海岱和呂克特都曾利用過其中的材料。

在印度本國,《五卷書》和《益世嘉言集》都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譯了許多方言。11世紀到過印度的阿拉伯旅行家阿爾·貝魯尼就已經看到一部古代印地文的《五卷書》。古扎拉提語、德魯古語、加那勒斯語、泰米爾語、馬拉雅蘭語、莫底語和其他通行較廣的現代印度語言,都有《五卷書》的譯本。

在國外,透過了6世紀譯成的一個帕荷裡維語的本子,《五卷書》傳到了歐洲和阿拉伯國家。在一千多年的時間內,它輾轉被譯成了阿拉伯文、古代敘利亞文、德文、希臘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和多種斯拉夫語言,其中包括捷克文、俄文等等,還有古代希伯來文、法文、丹麥文、冰島文、荷蘭文、西班牙文、英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察合臺文、喬治亞文、格魯斯文、瑞典文、匈牙利文、古代西班牙文、暹羅文、寮國文、蒙文等等。四十多年前,在1914年,曾有人算過一筆賬:《五卷書》共譯成了十五種印度語言、十五種其他亞洲語言、兩種非洲語言、二十二種歐洲語言。而且很多語言還並不是只有一個譯本,英文、德文、法文都有十種以上的本子。從1914年到現在,又過了將近五十年了,世界上又不知道出現了多少新的譯本。

只是從譯本的數目上,也就可以看出《五卷書》在世界上影響之大。它的影響還表現在深入人心上。《五卷書》裡面的許多故事,已經進入歐洲中世紀許多為人所喜愛的故事集裡去,像《羅馬事蹟》和法國寓言等等;許多著名的擅長講故事的作家,也襲取了《五卷書》裡的一些故事,像薄伽丘的《十日談》、斯特拉帕羅拉的《滑稽之夜》、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拉·封丹的《寓言》等等都是。甚至在格林兄弟的童話裡,也可以找到印度故事。在亞洲、非洲和歐洲許多國家的口頭流傳的民間故事裡,也有從《五卷書》借來的故事。

這一部書為什麼在印度國內外這樣流行這樣受到歡迎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必須進行一些深入細緻的分析。

大體上分析起來,這一部書包括兩部分:散文與詩歌。說故事的任務由散文擔負,而詩歌(除了一個是例外)是分插在散文裡面的。因此,這一部書既是一部寓言童話集,又是一部格言諺語集。從兩者的內容上來看,從《五卷書》各種異本衍變的歷史上來看,用詩歌形式寫成的格言諺語這一部分大概是後加進來的。一方面,因為阿拉伯文譯本根本沒有詩歌;另一方面,也因為從內容上來看,詩歌這一部分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很多都不是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與那些寓言童話有相當大的距離。

我們分析這一部書的時候,應該把散文部分與詩歌部分分別對待,而以散文部分的寓言和童話為主要的分析物件。

我們並不否認,在詩歌部分裡,也有很好的東西,很健康的東西,是印度思想中的精華。但是,一般說起來,這裡面的詩歌不是出自老百姓之手,而是文人學士的作品。在所有的故事中,只有一個是用詩歌體來敘述的(第三卷第八個故事),而恰恰這個故事表現了極不健康的宣傳犧牲、宣傳逆來順受、宣傳自焚殉夫的野蠻風俗的情況,這是耐人尋味的。

在這一部書裡,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道德教訓,有一個倫理的意義。但是這一個道德教訓與故事本身是不是有必然的聯絡呢?根據我自己的看法,是沒有的。當初老百姓創造這些故事的時候,他們可能是想透過一定的故事,說明一定的問題。但是,到了後來,出現在不同的書裡的同一個故事,有時候竟然有迥乎不同的倫理的意義。這就說明,道德教訓與故事本身是沒有必然的聯絡的,它只是根據編纂者目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我們現在對這些寓言和童話進行分析,應該根據故事本身,而不應該根據編纂者強加到這些故事上的那些倫理意義。

在這些故事裡,印度古代社會上各階層的人物幾乎都出現了:國王、帝師、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商人、農民、法官、苦行者、獵人、漁夫、小偷等等,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但是這還不是本書的特點,本書的特點是,在這些故事裡,出現了各種的鳥獸蟲魚:獅子、老虎、大象、猴子、兔子、豹子、豺狼、驢、牛、羊、貓、狗、麻雀、白鴴、烏鴉、貓頭鷹、埃及檬、烏龜、蛤蟆、魚、蒼蠅等等都上了場,也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這些鳥獸蟲魚,雖然基本上還保留了原有的性格,比如狐狸和豺狼狡猾,驢子愚笨;雖然還沒有脫掉鳥獸蟲魚的樣子,沒有像《西遊記》和《聊齋志異》上那樣,搖身一變變成了人;可是它們說的話都是人的話,它們的舉動是人的舉動,而思想感情也都是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必須弄清楚,這些鳥獸蟲魚實際上就是人的化身,它們的所作所為也就是人類社會里的一些事情。

既然這些鳥獸蟲魚是人的化身,它們的思想感情是人的思想感情,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里什麼樣的人的思想感情呢?

這些故事,除了經過文人學士的刪改、或者出自他們之手的那一小部分以外,都是長期流行民間的,最初都是口頭創作。創作者除了人民以外,不會是什麼別的人。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故事裡的鳥獸蟲魚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基本上都是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

談到什麼樣的社會,那就牽涉到這些故事產生的時代。從什麼時代起,就有了這些寓言和童話,現在很難確說。在公元前6世紀寫成的古希臘的《伊索寓言》裡,已經有了印度產的故事。這就說明,最老的故事至遲在公元前6世紀已經存在了。《五卷書》的帕荷裡維文譯本是6世紀譯成的,阿拉伯文譯本是8世紀譯成的,我們現在這個譯本所根據的梵文字是1198年編寫成的。如果真正有晚出的故事的話,至晚也晚不過12世紀。所以,概括地說,這些寓言和童話都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的老百姓創造出來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故事裡的鳥獸蟲魚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基本上是印度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老百姓的思想感情。

同印度其他一些比較流行的文學作品比較起來,讀這些寓言和童話,會讓人深刻地感覺到,創造這些故事的人民,對待人生的態度是肯定的,積極的,實事求是的。他們既沒有把人生幻想成天堂樂園,也沒有把人生看做地獄苦海。人生總難免有一些喜怒哀樂,他們也就實事求是地嚴肅地對待這一些喜怒哀樂,沒有沉湎於毫無止境的無補於實際的幻想,而是努力找出一些辦法,使自己過得更好一點,更愉快一點。

這種情況同印度正統哲學所代表的傾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印度正統哲學把人生看成是幻影,像水泡,像電光火花,像影子一樣地虛幻。它對待人生的態度是否定的,消極的,想入非非的。

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老百姓是實際生產者,他們天天從事生產活動,他們關心生產,關心勞動,關心一切現實的東西;不會有像那些吃飽了飯沒事幹的人有的那種思想感情。

讀這些寓言和童話,還令人深刻地感覺到,這裡面有不少的素樸的辯證法。第一卷第二十八個故事裡的那杜伽說過:“生命本來就是這樣子,沒有任何東西是一成不變的。”第二卷故事要結束的時候,屍賴拿引用了一首詩:

會合同別離聯絡在一起,一切存在的東西都不能永存不朽。

這樣的一切存在的東西都必須變、矛盾的東西也有聯絡的想法,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

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大自然裡,在現實生活中,本來到處都可以找到一些素樸的辯證法,從事實際生產勞動的人能夠有這種思想,也是很自然的。

但是,最重要的給我們印象最深的還是這部書裡面表現出的頑強的戰鬥性。

我們都知道,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作為被壓迫被剝削者的奴隸和農民等等勞動人民的日子是十分不好過的。他們是社會上的主要生產者,然而自己卻是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有時候連性命也難保全。這就不免要引起鬥爭和反抗。他們同奴隸主和封建主之間的鬥爭,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幾乎全以失敗結束。但是他們並沒有給失敗嚇住,他們前仆後繼,一次鬥爭接著一次鬥爭,決不罷休。他們的勇氣沒有挫折,信心沒有動搖。正像在中國歷史上一樣,在印度古代史上,也是充滿了這樣的鬥爭的。這些鬥爭就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力量。

據我看,他們這種信心和勇氣,就突出地表現在他們創造的寓言和童話裡面。《五卷書》裡有很大一部分故事是講弱者戰勝強者的。第一卷第五個故事講的是一隻烏鴉,叼了一串金鍊子,丟在黑蛇洞口,人們找了來,把黑蛇殺死。第一卷第六個故事講的是一隻螃蟹,用爪子鉗住了騙了許多魚吃的白鷺的脖子,把它殺死,救了自己。第一卷第七個故事講的是一隻小兔子,把每天都要吃野獸的獅子騙到一口井旁,讓它跟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打架,因而淹死在水裡。小兔子救了自己,也救了其他的野獸。第一卷第十五個故事講的是白鴴戰勝了大海,把給大海搶走了的卵追了回來。第一卷第十八個故事講的是麻雀、啄木鳥、蒼蠅和蝦蟆四個身體都極小的東西,聯合起來,同心協力,利用計策,竟殺死了一隻大象。第一卷第十九個故事講的是一群天鵝給獵人網住,它們在老鵝的領導之下,大家一齊裝死,因而逃出獵人之手。第二卷的基幹故事講的是烏鴉、老鼠、烏龜、鹿、鴿子這一些力量不大的鳥獸互助友愛,救了自己的命,特別是那一隻鹿和那一隻龜給獵人逮住的時候,它們更是積極想辦法,同心協力,救了它們兩個。第二卷第一個故事利用一個胃兩個頭的非常生動的比喻,說明團結的必要。第二卷第八個故事講的是一群老鼠咬斷了捆大象的繩子。第三卷的基幹故事講的是烏鴉設計滅了貓頭鷹的一族。第三卷第二個故事講一個小兔騙了大象,讓它不再來喝水,救了自己一族。第三卷第五個故事講一群螞蟻竟吃掉了一條毒蛇。這個故事的楔子詩是:

同數目多的東西不要發生衝突,因為一大堆東西無法戰勝;

一條蛇王,不管它怎樣左蜷右曲,終於還是給螞蟻吃到肚中。

上面列舉得還並不全,只能算是一些例子。但是,從這些例子裡也就可以看出,弱者戰勝強者可以說是本書的中心思想,是它竭力宣傳的東西。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在很多地方,我們都可以找到說明團結就是力量的故事和思想。比如第三卷第四十四首詩:

即使是弱者,強大的敵人也無可奈何,只要他們團結起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聯姻後老公失憶了

張萬予

驚蟄

懷愫

高手下山:五個師姐太寵我

魔術本師

神拳

老舍

穿書後我又穿回來了

懶就

校草獨寵!首席魅少太強勢

諾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