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会议之后,有十一位阁臣候选人上折子请辞,天子连三辞三让的礼节都不讲,直接准了他们的请求,吏部还收回了他们持有的央企股份,一点优待三品以上高官的样子也没有。
流言顿时在官场传开来,有人说,天子手上有他们违法乱纪的证据,能逃得一条性命,还是看在裕安太后的面子上,哪里还能带着股份退休?
有人猜测,锦衣卫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了么?连官员们私下里的交易,都查探得清清楚楚?还有人又想起官场上那个一直流传的传说:太后养着一支隐卫!如今,估计转到天子手上了?
温体仁已经六十四岁,十年前因为联合周延儒排挤钱谦益,被裕安太后狠狠打了一次脸,从此夹着尾巴做人,一向以孤臣自居,现在做到了六部之的吏部尚书,他想着,就是论资格,也该轮到他入阁了吧?
他已经到了能带股份退休的年纪,但入阁拜相是文人的顶级梦想,也是他的梦想,有了十年前的教训,他按住了幕僚们的劝说,没有轻举妄动,还大度地说:“老夫本该退休了,只念陛下刚刚亲政,尚需我等老臣稳定朝堂,因而免力支撑,将陛下扶上马再送一程……”
他知道,这话若是传到年轻的天子面前,根本不用他去拉票,天子必定会选他。
但今日在乾清宫开了一次会,让他豁然清醒,原因是,天子离开后,辅承承宗立即就向吏部下达了重新补选候选人的要求,并且给出了一份十五人的增补名单,要求吏部立即展开考察。
温体仁一看,名单上有天启二年的状元文震孟、榜眼傅冠、太常少卿吴麟征、工部左侍郎卢象升、户部右侍郎侯恂、吏部右侍郎黄道周……全都是天启以后的进士,更甚至,还有开平元年的状元,翰林修撰刘理顺、开平元年的进士,翰林编修凌义渠……还有开平四年的吴甘来、杨廷麟……
这些人中,年纪最大的也不过才五十来岁,他要是还看不清形势,不明白天子需要什么样的阁臣,那他三年的礼部尚书,五年的吏部尚书,就白做了。
天子不需要他扶上马再送一程,天子的身后,有裕安太后呢。
回家与幕僚商量了两天,他终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撤回自己的候选人名额,待京察完毕,他也该请旨退休了,与其在官场上每日里殚精竭虑地劳碌,还不如拿着安稳的股息,回家安享余生,培养家中子侄读书上进,延续家族荣光。
慈庆宫,张蔷的书房,平安手里正拿着那份增补名单,问他娘:“母后,朝中那么多官员,您为何挑这些人进入增补名单?”
张蔷正埋头在一幅地图上勾画,闻言头也不抬地道:“因为他们对大明忠诚啊。”
平安:……母后是如何看出来的?些人的额头上又没有刻着“忠诚”二字。
张蔷放下笔,起身与平安一起走到沙上坐下,她也不知如何解释,这些人在原本那段历史上,或是在北就城破时尽忠,或是在南明时期坚持抗清,最后都用生命证明了他们的忠诚,这些人不用,难道用“水太凉”?
她只好说:“平安,你要相信哀家看人的眼光,这样跟你说吧,如果当初你继位,哀家没有秉政,大明内忧外困,早亡于后金了……如果大明亡了,你信不信,这些人才是最后的忠臣!”
她敲敲平安手中那张纸:“虽然他们有的还很年轻,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忠诚才难能可贵……母后也就能帮你看到这一批人了,往后用什么臣子,全靠你自己擦亮眼睛。”
因为,这些人是大明最后的一批忠臣,再往后,她也不知道了,穿越者的优势,到此结束。
平安从小跟在母后身边,就没有看见母后用错过人,所以,他也相信手上这些人,是可用的。
四月初六,通政司在朝廷的邸报和《明报》上,刊登了入阁候选人的简历,公开征集官员和百姓们的监督意见。
初九,公示结束,天子平安在两位阁臣的陪同下,亲临左顺门的东阁,观看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参与的廷推。
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站在大厅一侧,密切监视着会议进程。
出人意料的,五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张维贤,右都督徐允祯也应天子之邀,来参与投票,大明一向以文御武,以往的廷推,就没有代表武将的勋贵们参与的先例。
当场就有一位科道官出例反对道:“陛下,大明没有武勋参与廷推的先例……”
他身后的几名科道官,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科道官位低权重,可以直接封驳皇帝的圣旨,今日天子违反传统,正是他们搏取名声的机会,假以时日,谁知道他们就不能登上候选人名单?
平安平静地问:“爱卿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臣工科给事中许宗镒!”
“很好,朕且问你,没有先例,朕能不能开此先例?”
“陛下……自然是可以的……但……”
“这不就结了?”平安打断许宗镒的话,“朕且问你,太后整顿宗藩有没有先例?放开海捕有没有先例?开海贸易有没有先例?开官店,设立中央银行有没有先例?连续四五年给灾区免税有没有先例?开辽东有没有先例?造火车、辅铁轨运粮有没有先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用回答,全都没有先例,随着皇帝的一句句质问,几名跃跃欲试的科道官,都暗暗收回了脚步。
许宗镒立在当场,只好说:“回陛下,没有……但……”
还要反驳,平安生气了,提高声音问道:“朕再问你,整顿宗藩、灭后金开辽东,还有朕刚才说的那些‘先例’,没有京营、边军和地方卫所的努力,能做到么?
自古文死谏,武死战,秦为何能一统六国?因为文有商央,武有王翦,汉唐为何强盛?因为文臣武将济济一堂,如星光闪耀,宋朝为何被人称为‘弱宋’?皆因抑制武将,最后逼得皇帝不得不亲自签订城下之盟,以岁币求安宁,最终连皇帝都成了人家的俘虏,残朝不得不偏安于东南一隅……
朕告诉你们,要是没有太后的那些‘先例’措施,徽钦二帝的下场,就是朕的结局!
尔等以为大明收复了奴尔干,灭了后金,蒙古诸部又内附而来,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错了,朕告诉你们,西南地区的三宣六慰,还在那里左右摇摆,交趾还没有收回来,南洋上还游荡着西方人的无敌舰队……只要我大明的武备稍一放松,这些蛰伏着的敌人,就会向大明张开獠牙!
内阁里也要有懂军事的臣阁,如今的孙师傅、袁师傅,正是因为懂军事,才能协助太后稳定朝局,打造了今日的大明……朕决定,武官参与廷推,自今次始!卿等勿用再议!”
给事中们,平日里哪能亲自听到陛下说这样一番话?就连六部九卿等高官,也惊叹于天子知识渊博,高瞻远瞩,他们觉得,裕安太后对大明最大的贡献,不是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江山,而是培养出了平安这样一位胸襟博大的天子。
许宗镒身后,又走出几位给事中,一起跪在地上,惭愧地道:“陛下英明,臣等浅薄……”
“不怪尔等,平身吧,不要误了今日的廷推。”平安挥挥手,对孙承宗道,“孙师傅,继续。”
孙承宗拱手应是,转身对温体仁道:“长卿,开始吧。”
怀恩早让人搬来两张椅子,张维贤和徐允祯,坐到了文官们的右边,虽然只有孤零零的两人,总算有了一个开始……
喜欢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请大家收藏:dududu穿越大明之秉国太后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