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和煦吗?
这可是一个能给自己带来一年赋税的送财童子,不由地,他又看向身边的太子,如果说陈继声是送财童子,那么太子就是他的招财童子。
陈家,就是太子给招来的。
太皇太后没有说错,保成,天生就有福气。
底下,陈继声不慌不忙说道:“法子我刚才已经说了,允许海外商人捐官,哪怕是一个七品虚职,想必他们也愿意出上十来万两银子。要是能有个爵位,就是百万两也不是不可能。”
虚职官位和爵位,同样都很虚,但是爵位绝对比官位要值钱许多,爵位是可以传承给下一代的,哪怕是降级传承,也是传承。
一个七品虚职居然能卖到十来万两,梁清标在心里飞快计算着七品官员的俸禄,
大清官员俸禄一向低,七品官员一年只有45两银子,就是捐官之人再活60年顶多也就领上2700两,等到了七老八十,就是他还活着想继续领俸禄也不可能,因为朝廷还有年老致仕的说法。虚职,也是要致仕的。
所以捐官这一项血赚。
康熙也觉得很赚,之前捐个七品官顶多两千两,收
支平衡略有结余,其实就是提前把日后的俸禄收上来挪用而已,以后也不能不给人家发。如果人家出个几万两,必然是个实职,当然,录用前肯定还会考察一下,否则宁愿不接受那人的捐官。
没想到海外遗民如此有钱,愿意花那么多银子捐官。
“爵位不妥,只有立下功勋之人才能有爵位。”康熙说道,朝廷想要人拼命,必然得有根胡萝卜掉在前头,封妻荫子就是,爵位是最佳奖赏。肯定不可能花钱就给,否则就泛滥没有价值了。
“以后就是皇阿哥,没有立功也不能有爵位。”他补充,让人看见他的决心。
陈继声听了,非但不生气,反而觉得自己的身份金贵起来。他家的爵位,那是靠立功,靠他爷心怀万民九死一生从吕宋偷偷运回红薯才挣来的。和那些捐官的可不一样,不,他们靠钱买不到爵位。
“除了捐官,还有捐生,他们也希望子孙有出息,要是能进入国子监读书再好不过。”陈继声说道,“国子监的名额总比官的名额多。”
“一个监生能出多少钱?”梁清标第一个发问,他的一颗心已经完全跟着陈继声的话上下波动了。
只要陈继声真的有法子弄来那么多银子,户部最大的问题就解决了,什么震塌房子的补银、其他地方的赈灾银子、军费等等,都不用担心了。
胤礽看出梁清标的意思,不过他却觉得其他地方都能宰人
,但是上学上却绝对不能宰人。
“阿玛,儿子觉得其他监生捐多少银子,他们就捐多少银子,教育上不能坑人,我们也得让人感到大清的温暖。如果他们能考上,就不该另外收钱。”胤礽说道。
国子监本来算是义务教育,前提是他们是贡生或者家中有荫庇,除此之外,国子监会给优秀的监生发一些银钱奖赏之类,不可能完全靠朝廷拨款。自然有了花钱买监生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就不是义务教育了。
但是国子监规模有限,也不可能无限制招收学生,教育规模并不是说多盖几间校舍就能解决的,师资力量也很重要。可大清百废待兴,远远没有到人才过剩的地步,甚至可以说官吏都不太够用,不可能调那么多有翰林之才的人过去教书。
“太子说的也对,教化不能以金钱为衡量。”康熙点头认可胤礽的话,教育平衡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问题,不可能做到,却也很少有统治者愿意把教育完全倾斜。
那样必然会引起极大的社会问题,就是王朝因此颠覆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那样的话,哪里有那么多的官位?”梁清标着急,整个朝廷一共也就1920个官,总不可能一下子弄几十个官来卖。
康熙也头疼,看向陈继声,发现对方也在发愣。
陈继声其实不太明白梁清标的话,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弄出来几个官?反正只是虚职,可是户部尚
书都说不行,那么肯定哪里有自己不知道缘由。
他是陈经纶的老来子,出生在吕宋,不管是大明还是大清,他都不算特别了解。若非父亲被封爵,他可能绝大多数时间仍然在吕宋、苏禄一代经商,几年也回不了一趟老家。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胤礽突然一拍巴掌:“这个简单啊!”
几人不由向胤礽看去,他们都头疼的事,太子那么小,才听了几次政,怎么可能有法子。却不知,胤礽虽然小,也是玩过重建攻略游戏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胤礽自己想不出法子,却可以奉行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