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善心塞,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
可不是吗?
比起宣传,谁能比得过商人。
就是一盘韭菜煎蛋,人家硬是能想出一个让人心生好奇的名字——鹅黄又染柳丝丝。
“您说的对。”海善丧气道,他真的该重新看待商人了,“比试什么?如果比诗的话,谁来当裁判?”
说了这么长一段时间话,胤礽已经有了初步的主意:“声势浩大搞出图书馆日盛会,就比一场作诗,太小题大做了。而且诗或者文章的话,主观性太强,会将很多
人排除出去,我想着多设几场比赛。”
“一地文教怎么能单看一人呢?我们弄团队赛,按年龄划分,同时,除了作诗做文章之外,再设贴书比赛,背诵比赛等等。具体的再商量商量,反正越多人参与越好,要做到极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一些比赛项目就是目不识丁的人都能看明白。”
海善听着就觉得十分热闹,情不自禁道:“这不比庙会热闹多了。”
庙会只是吃吃喝喝看看杂耍,这个比赛没有吃喝,但是比赛激烈,始终牵着大家的神经,可比没有目的庙会好看。关键就是每个人定然有自己支持的队伍,会为了自己支持的队伍赢了一小场比赛而欢呼或者对方赢了而失落。
“听说宋朝时,民间就有很多类似的比赛,想必十分热闹。”海善想着,露出向往之色。
胤礽鄙夷了一声:“那种比赛可要差远了。”
“也对,不管是规模还是意义,都是咱们办的图书馆日比赛更激烈刺激。”海善不反对。
两人商议了半日,有了大概的草案后,胤礽去找康熙。虽然说图书馆日盛会以他私人名义举办,但是想要打开先期影响少不得康熙配合。
“哦?”康熙听说后倒是有几分兴趣,不过却没有和郑经联系在一起,“很好,保成你作为太子就该有这份担当。”
太子很会赚钱,康熙早已经确定了。
同样,太子也很会花钱,他也早就确定了,但
是这笔钱让康熙觉得无比值得。增加了地方与朝廷的连接,也增加了太子的威望。
这种威望可比自己在南书房吹嘘一百遍太子会读书有用。
虽然太子确实很会读书,可是也仅限于小范围内传播,并且还有人认为是他这个父亲爱屋及乌,夸大其词。
“好,就这么办!明□□会就宣布下去。”康熙一口就应允了下来。
胤礽见康熙同意,连忙把方案拿出来,说:“嗯,规模有点大。”
为了更稳妥,他先是和康熙说了要举办一场比试,他会资助获胜者在其家乡建一座图书馆。果然康熙立刻就同意了,只是他不太确定如果他阿玛知道规模后,还会不会同意。
有点劳民伤财,并且还会有商会参与其中。
“规模大?”康熙眼皮子跳了跳,想起了那场五凤楼的八旗女子盛会,至今,还算是热门话题。每个来京城的人都会听当初见识过的人说上几遍,告诉他们京城的女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街上到处都是溜达买东西的女人,没出嫁的大姑娘也一样。
本来只有旗人妇女会逛街,自从那场五凤楼盛会之后,汉人女子也一样开始上街了。
谁都喜欢货比三家,当没有异色眼光去盯着女人上街后,她们购物的天性被激发了出来。哪怕只是给孩子买一块麻糖都能跑十来家铺子比对价钱、大小、麻糖里的芝麻多寡等等。而且她们天生就会讲价格,眼睛又
尖,一下子就能挑出商品瑕疵的地方压价。
这份精力让不少男人感叹,早该让家里女人去采购家用了,比他们自己买省了不少钱呢。
“是的,一地教化青年和中年是主力,所以他们肯定要参赛的。”胤礽的话让康熙点了点头。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老年读书人读了一辈子书,不能因为他们年龄大了就不给他们机会,也该让人看看老骥伏枥的精神。”
康熙继续颔首,问:“接下来是少年?”
他算看出来了,太子说的规模大,那是真的大,等于一个地方都会派三组人来参赛,充分体现了一个词——人多势众。
胤礽竖起大拇指:“阿玛和儿子想到一块去了,少年是未来,是接班人,更是一地教化的最佳展现,也该让他们来参加。还有,前朝有神童试,我朝不弄那个,但是如果真有神童如果因为后天教育跟不上就太可惜了,所以儿子觉得也该弄个儿童组。”
前朝重视神童,发现神童会成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所以出了不少神童。而这些神童小小年纪被推举到朝廷之上,皇帝在确定后会给其父母一些家资以供生活,并且让翰林亲自教学免得被荒废。
这些神童从小被君王培养,近君养亲,天然对君主无比忠诚,是坚定的保皇党。
不过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当神童和政绩挂钩,难免弄得乌烟瘴气,好好一件事变成了坏事,甚至早
早就有了朋党。
康熙听过后,仔细想了半天,觉得此事可行。
不过是各地选拔优秀儿童来参加一场太子个人举办的大会而已,和朝廷政绩牵扯不大,如果没有真的神童也就是大家一乐。如果真的发现神童,那是朝廷之福,他派人去培养就是了,也免得出现伤仲永。
里外里,朝廷都不会吃亏,太子也获得名望。
如此一想,看向胤礽的眼神充满的赞叹,保成是在想法子替朝廷解决难题啊!
他哪里知道胤礽搞儿童组最大的原因不是为了发现神童,古往今来,真正的神童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