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田莊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章 重力論文,惡魔島幻想,島田莊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

生物學,尤其是本人所專攻的古生物學,充斥著似是而非、掛一漏萬與敷衍了事。實際上,這門學科至今骨架未全、混沌不堪,它對自身的現狀亦是渾然不知,如同一名夢遊患者,步履蹣跚地摸索前行。科目的劃分粗枝大葉,對先例的盲目依賴和沿襲令人觸目驚心,不思進取之風盛行。

如今,艾薩克·牛頓的這句話令本人頗為感同身受。

“不曾被發現過的真理,像一片浩瀚的海洋在我的面前展現。”

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今天,作為一門學科,古生物學明顯缺乏底蘊以及進步所需的才氣。客氣地說,它有待於今後的學者的努力,以期有所突破。然而,以目前的狀況而言,這門學科恐怕會永遠乏善可陳,停留在中學教科書的水平,而無法與其他學科並駕齊驅。顯而易見,問題的癥結應歸咎於學者們的怠惰。

如果是普通的生物學,大可採用博物學的方法,對現狀進行深入觀察,繪製出生物圖譜即可。然而,對於古生物學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應該意識到,這門學科的探究需要有別於探究生物學或者醫學時的思維。這是因為,生物學或醫學僅僅面對的是現狀,而對於古生物學來說,作為它的研究物件的生物,其生存年代異常久遠,與地球這一星球的年代不相上下,而地球自身在其間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經過不斷變遷而面目全非了。

承載著所考察的生物的舞臺表面歷經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早已變成了另外的模樣,而人們卻僅僅滿足於將從土裡挖掘出來的一點點骨頭化石拼拼湊湊、稍事加工,然後憑藉想象繪製復原圖,這種作風就是怠惰。這是因為,生物形態本來就是對激變的生存環境進行適應的產物,它一刻不停地進行著窮則思變式的妥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進化。研究者所必須揭示的正是這些演變的成因。這門學科的靈魂即在於此。

如此看來,生命史理應與地質學和天文學保持同步,逐一吸納這些外圍學科所斬獲的最新成果,最終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論。說得極端些,將古生物學看作是天文學或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的一部分也未嘗不可。這是因為,能夠對某一行星上的環境進行最充分描述的,就是在這個星球上長期繁衍的生命。反過來也可以說,對外星生命的觀測才是天文學的最為核心的部分。

與火星一樣,地球這一行星具有獨特的環境,對於其他天體的生命來說,地球上的環境危機四伏。如果一名學者想要探尋生活在兩億三千萬年以前的地球生物的模樣,那麼,他的這種探尋就無異於想看看火星上的生物長得什麼樣。這個時候,生物學家就沒有道理不與天文學家攜手合作了。

生活在火星沙漠裡的生物,它們存活的途徑就是不斷地使自己的身體適應被稱為火星的這一行星上的獨特環境。儘管現在已經不復存在,可遠在幾十億年以前,這顆星球上也很有可能存在著海洋、沙灘以及稀薄的氧氣。假如有任何生物得以存活至今,這便是它們在演變與消亡的殘酷的歷史長河中,“委曲求全”地改變自身的結果。同樣,兩億三千萬年以前的地球表面可能陌生得大大超出我們的想象,與現在的地表相去甚遠。當時的地球也許像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個行星,一切的一切都與今天的地球迥然相異。

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裡的生物自然是千奇百怪的了。假如可以將其視為一個謎,那麼,解密的鑰匙應該就隱藏在當時與現今的地球環境的差異以及形成這些差異的深層的原因之中。如果能夠準確瞭解這些差異及其原因,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古生物的形態並不是什麼不解之謎,而是獨一無二的必然的歸宿了。這才是真正的做學問之道。然而,這一問題在古生物學界卻從未有人理直氣壯地提出過。不能不說,這是一種故步自封的、低階得令人髮指的視而不見。

地球上的生物透過進化這一過程從藍藻進入到高等生物時代,即使從爬行類、哺乳類和兩棲類共生並存的中生代開始算起,生命也具有了長達兩億三千萬年的漫漫歷史。恐龍時代歷經三疊紀、侏羅紀,最後到白堊紀,單是這一段時期也足足持續了一億六千萬年之久。相比較而言,我們人類與黑猩猩從共同的祖先分道揚鑣不過是幾百萬年前的事。

智人的出現,與農耕同時興起的氏族戰爭時代以及為緩和流血爭鬥應運而生的宗教祭祀時代的開始,這一切都不會早於一萬兩千年前。而直到區區四五千年前,人類才擁有了文字和符號,可以書寫自己的歷史,如果放眼於地球上的生命整體的歷史長河,人類擁有智慧的歷史不過是彈指一揮間。

僅限於我們人類來說,由於進化的時間極其短暫,我們尚可以將宇宙的劇變置之度外。然而,漫長數萬倍的地表生命體整體的歷史不受天文學事件影響的機率為零。即便是僅以恐龍時代為例,在中生代以後的長達兩億三千萬年的時間跨度上,地球上的生命受到宇宙執行的深刻影響的機率也是百分之百。古生物學最為重要的部分就隱匿在這些天文學的深層資訊裡。

在浩瀚的宇宙中,衝突無所不在。大爆炸以後,宇宙的歷史就是一部形形色色的衝突的歷史。宇宙中最霸氣的要素就是重力。只有重力才能扭曲空間,扭曲時間,吸收光線。不僅如此,從小隕石之間的碰撞到大的銀河系之間的碰撞,乃至製造出宇宙黑洞的中子星之間的碰撞,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處於重力的影響範圍之內。

無論大小,宇宙間的所有星體都難逃這樣的軌跡,它們在重力的作用下相互吸引,最終在這種角力的均衡被打破時迎頭相撞。雖然空間之廣使得星體間的正面撞擊極為罕見,但是,任何物體都在宇宙空間中有其自身的引力,有它自己的引力圈以及“發威”的臨界點。

假如有其他物體碰巧移動到這個點上,就算碰撞不會馬上發生,它也會給對方的路徑造成影響。通常,這種影響充其量是使對方改變軌道,可有的時候,它也會把對方推到一個圍著自己轉圈的巨大的橢圓形軌道上。而大多數這樣的軌道實則是一種緩衝,也就是說,它使對方在經過數年或數百年之後才會衝著自己掉下來。

大多數撞擊地球的小行星都是來自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環狀的小行星群。這些星星們不過是岩石的碎塊,個頭都不大,就是把整個小行星群全算上,它們的體積也抵不上月球的一半。但是,要知道它們星夜兼程奔襲而來的速度比來復槍的子彈快上十倍,這對任何行星來說,都是一種註定會引發天災地變的威脅。

同其他的行星一樣,這些構成小行星群的岩石塊也在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可是它們各自的軌道卻有著細微的差別。因此,儘管彼此之間的距離足夠開闊,可有時也會相撞,將對方從公轉軌道上踢出去。假如被踢出去的這些傢伙的行進方向很不地道地與地球的公轉軌道發生了交疊,它們就會對地球上的生物構成威脅。

太陽系的各大行星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當屬金星了。離太陽第二近的這顆星星非常的特立獨行。除了金星以外的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包括太陽在內,都是在朝著同一個方向自轉,唯獨金星的自轉方向是相反的。長期以來,這一謎題都在困擾著天文學家們。

本人認為,金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遭受了異常猛烈的小行星的撞擊。在遙遠的過去,與金星發生碰撞的小行星的數量不計其數,而且,撞擊的角度都是與自轉方向相反的小角度,因此,撞擊有可能先迫使金星停止了自轉,進而使它的自轉方向發生了顛倒。

這種想象也許屬於天馬行空,可除此之外,也沒有別的辦法進行解釋了。星星們的撞擊就是會給行星帶來如此強烈的影響。由於相撞時的衝擊力,行星很容易就改變了自轉軸的角度,造成極點的偏移,進而連旋轉的方向都發生了變化。不過,這總好過被撞得四分五裂,淪為小星星群裡的一員。所謂宇宙,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它無時無刻不在製造著這樣的“轟動”。

有位天文學家曾經說,實際上,我們地球自誕生以來也同樣面臨著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小行星們的槍林彈雨。據說光是直徑在兩百公里以上的中等規模的小行星,就使地球受到了三十到四十次的撞擊,而直徑超過五百公里的大型天體也至少撞了地球五次。

語言的描述聽起來不過爾爾,可這種規模的撞擊每一次都足以讓地球危在旦夕。其中至少有一次將地球撞裂,其中的一小塊飛到宇宙空間裡,它開始沿著衛星軌道週而復始地旋轉,它將周圍的碎塊和塵埃吸引過來,聚合在一起之後就形成了月球。

當時與地球發生撞擊的行星屬於這樣一種情形:它的大小跟火星差不多,從太陽系外跑過來掉進太陽的引力圈,轉而在平緩的環太陽軌道上執行,然而又誤打誤撞地跑到了與地球相撞的軌跡上。這個時候,假如地球上存在生命體的話,它們就會理所當然地全軍覆沒,而在地球冷卻下來、塵埃落定之後,便又從生命起源的原點將進化的過程從頭來過。

地球還持續不斷地承受著直徑百米左右的岩石墜落所造成的難以計數的破壞。根據地質學家的調查,最近一次的巨型岩石墜落事件發生在一九〇八年的西伯利亞,這一事件被稱為通古斯大爆炸。當時,一塊直徑九十米左右的岩石從天而降,在西伯利亞的森林引發了大爆炸和火災。所幸墜落地點荒無人煙,可謂有驚無險,假如是落在城市裡,城中的居民將無一生還。

這種規模的隕石墜落的發生頻率,大約是一百年一次。幸運的是,地表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海洋,絕大多數隕石都葬身海底。即使落在陸地,也往往是人煙稀少的山野荒地。但令人擔憂的是,如今山野荒地越來越少,將來一旦發生這種事情,其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小型隕石的墜落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儘管大部分都在與大氣摩擦之後燃燒殆盡,不會掉到地面上,可是,一年裡總有那麼幾回,個頭與汽車大小相近的岩石塊會衝進地球的大氣層裡,燒剩下的部分作為隕石掉到地面上。

而且,大約每一億年就會有一顆直徑十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如此規模的碰撞,每一次都會在地表引起翻江倒海的變化。熊熊大火以墜落地點為中心向四周蔓延,使大地變成一片烈火煉獄,被衝擊力彈到平流層甚至太空裡的地表碎塊漸次回落,重新注入地表上的火海。

由於火災和高溫,墜落地點周邊大範圍內的植物全部死光,造成地球上氧氣減少,大氣成分的構成發生了變化,生命體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溫度越降越低,即便地表塵埃落定,隕石的撞擊引發的揚塵也覆蓋了地球的大氣層,將陽光拒之於外。因此,地表在到達適當的溫度後轉而驟冷,冰河時代如期而至。生命像這樣全軍覆沒,然後又從頭開始的迴圈在地球上已經上演了不止一回。

但是,此類災害的發生頻率之於地球反而可說是一種不幸之中的萬幸。一些天文學者認為,太陽系以外的任何地方的行星,即使具備與地球相似的適合生命存在的條件,正如前述所言,由於暴露在小行星的極其密集的攻擊之下,它們上面的生物尚在藍藻,或至多是兩棲生物的階段就全部死光,而不得不一次次地返回生命起源的原點週而復始,如此一來,達到像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階段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太陽系裡的地球遭受小行星攻擊的頻率極低,拜其所賜,地球獲得了漫長和平穩的進化時間,使得人類的粉墨登場成為可能。

地球能夠如此得天獨厚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在地球外側離太陽較近的位置,守著一個有著強大引力場的大行星——木星。木星的引力場可以影響到其周圍四億公里的範圍。這個大塊頭行星干擾了鑽進它的引力場來的流竄分子,改變了它們的軌道,不是把它們踢到太陽系的外面,就是讓它們在自己的表面墜毀。

這些入侵的流竄分子即便能突破木星的引力場,也難逃在太陽引力場的作用下,沿著一個扁扁的橢圓軌道轉圈圈的下場。這樣,由於要屢屢與太陽擦身而過,它們被處於太陽系相對內部位置的大行星的引力場所俘獲的機率絕對不會太低。

木星的引力場就是一個保護傘,它可以攔截從小行星群中脫離了公轉軌道直奔地球而來的小行星或者由太陽系外入侵的行星,降低了小行星掉到地球上的頻率。假如木星不存在的話,地球就會以每五十年一次的頻率承受著大小行星的撞擊和墜落,生物做夢也別想獲得高等智慧。

2

我下面要論述的是,恐龍這種古生物在理論上是不存在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虛幻,在這個地球上並無實際存在的可能,儘管曾經出土過它們的骨頭化石。

地球這一太陽系的第三大行星曾經是恐龍王國;從兩億三千萬年前到大約一億六千萬年前之間,在我們人類現在所世代繁衍的同一個地球上,恐龍曾是萬獸之王。出於現代學者們的弱不禁風的研究,這種說法深入人心。但是,依本人之見,這一常識可以從各個角度被推翻。

長達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時代被稱為中生代。中生代又細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三個時期。

在最初的三疊紀,恐龍是絕無王者之風的。它就是個小個子,頂多跟現在的大型犬差不多大小,體形呈流線型。具有鱷類特徵的爬行類在當時是體形最大的,極具戰鬥力。它們由於頭部龐大,面部肌肉也很發達,所以咀嚼力甚是了得,生命力頑強。因此,將這種鱷目爬行類稱為王者才應該是實至名歸的。其他的生物無論大小,都對它懼怕三分。

現在,恐龍被認為是爬行類,併入了鱷目,可這是十足的謬誤。恐龍與爬行類在特徵上差別很大,尤其是行走等基本的行動模式迥然各異。在不遠的將來,恐龍和爬行類必定會被區分為不同種的生物。

在這一時期,同時還存在著被認為是哺乳類祖先的其他動物,它們的體形也很巨大。因此,這一時期理應是這三種生物進行三強爭霸的時期,而當時戰鬥力最強的則是前面提到的咀嚼力強大的鱷類。不過,恐龍明顯更具未來的潛力。

其原因就在於後足。無論爬行類還是哺乳類,它們的後足都是從骨盆向斜下方長出來的,都是小短腿,因此,它們都採用四足行走的方式,如果不借助扭腰晃胯,它們是走不快的。這四條小短腿使它們的肚子不可能離地面很高,經常是貼著地面,因此,它們的移動速度跟爬差不多。腿短出不了快將軍,這在捕獲獵物時是一個很大的劣勢。

我們再來看看恐龍。恐龍的後腿很長,而且是從骨盆向地面垂直長出去的,跟今天的我們一樣,可以弓著身子直立行走。這一點從它們的骨骼化石中就可以推斷出來。最開始恐龍或許也是四足行走,不過目前尚無定論。

兩足行走時,無須藉助扭動身軀的動作就可以走得很快。必要時不但可以採用雞奔式衝刺,而更令研究者們做夢也想不到的是,還能夠做出雙足併攏的袋鼠跳式的動作。到了後來的侏羅紀,雖然也出現了四足行走的大型食草恐龍,以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化石來判斷,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說三疊紀的小型恐龍已經屬於直立行走龍。

移動速度快意味著可以追得上絕大多數可作為口糧的生物,不僅使肉食生活成為可能,還能夠在追逐獵物的賽跑中擊敗競爭者。在和爬行類以及哺乳類的爭鬥中也是如此,動作的敏捷程度關係到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因此,三強爭霸的時代逐漸終焉,恐龍稱雄天下的時代指日可待。

進入到侏羅紀以後,恐龍們迎來了鼎盛的時期。與此同時,恐龍這一類古生物給人類帶來的無解懸疑也拉開了帷幕。

圍繞恐龍的最大的一個懸疑就是它那巨大的體形。進入侏羅紀後,出現了龐然大物般的食草恐龍。侏羅紀後期出現的被稱為雷龍的巨型恐龍全長達三十三米,體重估測為四十噸,光是脖子的長度就有十三米,挖掘後組裝起來的骨骼化石無可辯駁地印證了一點。

巨型恐龍由於僅憑兩隻腳無法支撐它的體重,又倒退到初期的爬行類的方式,即四足行走。但是,後足與骨盆呈直角,垂直伸向地面。

這種巨型恐龍的存在就是虛幻。即便集合生物學的全部常識,無論從哪個角度考察,這類巨大的地上生物是不可能在地球上存活並繁衍的。因此,在當今世界裡,如此巨大的動物一頭也見不到。假如當時可以,那現在也應該有。之所以沒有,就是因為它沒有存活的可能。具有恐龍般龐大身軀的動物只有鯨魚,而它是用不著靠腿來支撐自己的體重的。

當今而言,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生息的大型動物要算大象了,可是,假如它們的孩子斷了腿長時間臥地不起的話,恐怕連一天也活不過去。就算能撐,也頂多三天而已。這是因為,它的內臟會堆在一起壓迫心臟,其重量將造成心臟停止跳動。同時,各部位的骨頭也會發生壓迫性骨折,比如強度尚未發育完全的幼象的肋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在火影練吸星大法

三服

吾妹千秋

木秋池

秘境3:迷失的絕世秘藏

冷娃

大佬他又開掛了

月色遙

官路梟雄

小鬼上酒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雲海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