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田莊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曼哈頓的故事,螺絲人,島田莊司,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篇文章與本書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把它放在最後多少有些不合常理。也許有些讀者會覺得不太協調,所以我只想把它作為附錄,希望讀者有空時可以慢慢閱讀、消遣。寫這篇散文的時間是在二○○三年的九月一日,我剛去了一趟曼哈頓回來。回顧這次旅程,我認為那座城市給人的印象可以給日本的建築界帶來一點啟發,於是動筆寫下這篇文章。我想看完這篇文章的讀者,應該就可以理解我這麼做的理由了。

我並不是第一次去曼哈頓,但能這樣沉下心來走走看看,這還是第一次。這次去的目的是想仔細走遍中央公園的各個角落,把我想看的建築好好看一遍,可以說,這次出行算是所謂的巡禮吧。下面我要簡單回顧一下建造高層建築的先進技術的發展和變遷。

摩天大樓孕育並誕生於美國,是最能代表美國文化特色的產物。它凌駕於其他領域之上的藝術創造力,也象徵著資本主義的勝利和美國人的樂觀心態。不過十九世紀初的美國建築師們可絕對沒有引領世界建築潮流的野心和自信。他們也和日本人一樣,始終致力於模仿歷史悠久的歐洲,尚未尋找到自己獨特的發展途徑。

始建於一八二一年的紐約市政廳是帶有文藝復興時代特徵的法國式建築。一八四二年建造的聯邦紀念會堂則屬於愛琴海式風格,也稱為希臘復古式風格的建築。而一八四六年落成的華爾街三一教會則是中世紀歐洲哥特式建築。曼哈頓島的建築業界,就像是一鍋彙集歐洲各種風味的大雜燴。

摩天大樓真正的發源地是芝加哥。之所以能在曼哈頓得以快速發展,是其獨特的地理條件使然。曼哈頓是座四面環水的小島,根本沒有向四周擴充套件的餘地。要蓋更多的辦公室和住房,除了向空中發展外別無他法。而且這座小島的地下是岩石結構,可以讓高層樓房打下更堅實的地基。但是要想讓高層大樓成群地出現,還得有其他幾個必要條件,其中有些條件是日本人根本想不到的。

如果高層樓房與地面道路之間只靠那條又陡又長,讓人看了就不想爬上爬下的樓梯來連線,那根本沒人想在上頭設定一個辦公室,更別說在那裡居住了。建造高層大樓的最大障礙,就是高度本身。既然大家都沒有鳥一樣的翅膀,要想讓居民們能夠接受高樓大廈,電梯技術的實用化就成了最大的前提條件。

電梯是艾利莎&middot;奧的斯<small>[1]</small>發明的,一八五三年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首次展出。一八五七年,第一座載客電梯在紐約的一幢大樓裡啟用。看起來發展高層大樓的條件到這裡已經齊備了,然而還有幾個奇怪的現象。當時日本還處於江戶時代,這就夠令人驚訝的了。更讓人吃驚的是,愛迪生髮明的電燈泡是在一八八八年開始銷售的,那是電梯啟用三十年後的事了。而普通百姓普遍使用電,則是一八九○年後的事。那麼,最初開動電梯使用的動力到底是什麼呢?

世界上的第一座摩天大樓,是一八八五年建於芝加哥的家庭保險大樓,這也是在愛迪生髮明電燈之前。那麼,當年這幢大樓內部的照明又是如何解決的?

正確答案是,電梯的動力是蒸汽機,而大樓內的照明當然還是使用煤油燈。因此辦公室全都設在陽光可以直接透進來的窗戶旁邊。因為這個緣故,初期的高層大樓的窗戶毫無例外都開得很大。像牙科醫生診室的窗戶,高度甚至達到三米,這樣才能有足夠的光線看清楚患者的口腔。

由此可知,摩天大樓的建造,實際上在電燈問世之前就已經開始醞釀。不久後電梯的動力改用電力,大樓內的辦公室也亮起了電燈。十九世紀末,建設大批高樓大廈的各種條件已經基本完善了。

建築摩天大樓另一樣不可或缺的東西就是鋼筋結構。建築需要先用鐵條製作好類似於人體骨架的樓房框架,周圍再砌上石頭讓它更牢固。這種施工方式和奧的斯發明的蒸汽動力電梯同時出現,使大樓的強度迅速增加,樓房越蓋越高。以前的建築物都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建築底層的牆壁厚達三米,並不適用於建築高層大樓。

但這種強力鋼筋骨架早期使用的是雜質含量很高的生鐵,容易彎曲、斷裂,無法承受太大的負荷,因此大樓一旦超過十二層,危險性就增強了。

但是,在愛迪生髮明電燈的同一時期,鋼鐵冶煉技術也得以開發。人們發明出一種新技術,將空氣強制輸進鍊鐵爐內,以去除鐵中的雜質,再加壓鍛造出柔軟且承重量更大的熟鐵。至此,建築高層樓房的技術條件已經全部具備。剩下的就只是經濟方面的問題了。

想讓摩天大樓這種漂亮的建築發展,電梯、電力、電燈、鋼鐵、製造鋼筋骨架的施工方法,這五項科學技術缺一不可。另外還有島上的地層條件牢固和當時所處的泡沫式經濟繁榮兩個必要條件。相比起這些,美國人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豎立一座世界最高層建築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現欲似乎顯得更為重要。戰後,日光燈取代了燈泡,空調裝置更讓高樓大廈和安全、普通的低層建築沒什麼兩樣。不過摩天大樓文化在這些出現之前就早已經實現了。換句話說,摩天大樓的醞釀,並不是等待這些輔助科學條件都齊備之後再去進行的。江戶時代的美國人,就像被什麼魔力吸引著一樣,在上述條件還在完善的過程中,便已急不可待地著手嘗試各種創新和開發了。

即使進入這樣的時代,紐約的建築師們還是沒能尋找到自己的風格。和十九世紀初一樣,希臘式、羅馬式、埃及式、中世紀哥特式的建築風格,摻雜在每座高層大樓裡,爭奇鬥豔。

為這種狀況畫上休止符、讓美國的摩天大樓統一成一種風格的,是一九二五年舉辦的巴黎萬國博覽會。博覽會上推出了一種叫做&ldquo;裝飾藝術&rdquo;的新型設計方法。對於摩天大樓這種前所未有的最新科學,以及由這些樓群所形成的景觀,它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最好的解決辦法。&ldquo;裝飾藝術&rdquo;為紐約建築師們的靈感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他們從這裡汲取了巨大的能量。因此,從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在曼哈頓一下子誕生了很多以&ldquo;裝飾藝術&rdquo;風格為主的摩天大樓。誕生於美國的摩天大樓設計技術,至此才有了其特有的形象,形成了一種文化風格。這個時期,紐約建築界以穩健的步伐陸續推出了許多傑出的建築,如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等都是登峰造極之作。

&ldquo;裝飾藝術&rdquo;設計方式,實際是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而產生的。其中採用了很多仿生物的有機曲線,而&ldquo;新藝術風格&rdquo;則是出於對&ldquo;裝飾藝術&rdquo;的修正而產生的。這種風格的建築中大量使用可大批次用統一製圖方式生產出來的預製鐵板、玻璃、石材等建材,使用最簡單的形式批次生產,以此讓各種材質達到最大程度的有效利用。因此,設計中使用的線條,都是標準的直線或用圓規畫出的圓弧,而由這些圖形所構成的機械設計圖似的端端正正的空間,又由使用統一製圖方式設計出的裝飾圖案來裝修,堪稱工業化生產在高層建築裡的運用,實施後很快就能達到熟練的地步。

這個方法,以現今的眼光來看,仍然大有充分發揮各自裝飾風格的空間,每個藝術家的自我主張仍可以在其中得以實現。高層大樓不能裝飾得像凡爾賽宮一樣,所以即使把設計線條,比如窗戶的曲線等做了統一處理,房間內部的裝飾圖案本身還是可以憑個人的喜好自由發揮,裝飾出絲毫不遜於巴洛克式或洛可可式的貴族風格來。此間還產生了一些被認為是多餘的裝飾。在製圖式的統一結構中,又適量安排一些可自由發揮的空間,甚至允許過度裝飾,這種方式我想很多本格派推理作家在寫作中也都深有體會吧。

進入三十年代後,以&ldquo;裝飾藝術&rdquo;設計方式為核心建造出大批摩天大樓的風潮,終於告一段落。這時曼哈頓島已經變成一座世界任何城市都望塵莫及的、充滿莊嚴神聖之美的花園城市。先進的地下鐵路、中央公園、百老匯歌劇院,再加上四處林立的摩天大樓,讓曼哈頓成為世界上最先進,最美麗,其他城市根本無法相比的,展示挑戰者勝利的樂園,成為一個燦爛輝煌的大都會。

這是我個人的觀感,但這個時代的曼哈頓,的確是最能引起我思鄉之情的美好城市,也是曼哈頓最美好的時代。當時這座岩石島上的摩天大樓甚至成了全世界的輪船航行中的方向標。島上一座座高聳入雲、代表著&ldquo;裝飾藝術&rdquo;成就的高層建築,宛如一根根巨大的石塔直指天際。對於這種成就,日本過了半個世紀才開始慢慢追趕。然而二十一世紀的某個夏天,來自日本的我走在此地,卻發現原本我們心目中輝煌無比的未來偶像早已古色蒼蒼。眼前這些曾令我深深憧憬的古老建築,讓我產生了終於回到心目中的&ldquo;未來&rdquo;似的奇妙錯覺。

二十世紀初,地下鐵是遠比馬車進步得多的最先進的交通工具,因此當時還沒有出現時刻表。以今天二十一世紀的眼光來看,當時的列車簡陋得就像爬在平地上的纜車,充其量只是用來裝人的手推車罷了。滿眼塗鴉的車廂和站臺一樣狹窄、陰暗。想要轉乘對面站臺上的車輛,還要走上站臺橫穿馬路再下來才行。當時也沒有空調,地下站臺悶熱不已,到處充滿刺鼻的尿臊味,燻得人受不了。

早在巴黎的萬國博覽會開始之後,&ldquo;裝飾藝術&rdquo;就已經在曼哈頓落伍了。美國建築師密斯&middot;凡&middot;德羅<small>[2]</small>在二十年代就主張使用鋼鐵和玻璃來建造摩天大樓,此時鋼筋的骨架結構已經足夠堅固,不再需要石頭堆砌的牆壁來增加強度了。

同時,歐洲建築師科比西埃<small>[3]</small>也針對紐約市提出了&ldquo;可容納三百萬人的現代都市計劃&rdquo;。

計劃中所提倡的建築風格,修正了美式思想中過於彰顯的自我,並在其中融入許多歐洲並不出名的建築樣式。不再以建築物本身為主進行設計構思,而是儘可能地保留更多的綠地,同時兼顧整座都市的風格,對高樓建築進行有計劃的配置。這和密斯&middot;凡&middot;德羅提出的設計開放空間的思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一九五八年,密斯&middot;凡&middot;德羅和菲利普&middot;約翰遜共同設計,採用鋼鐵和玻璃建造的西格拉姆大廈終於屹立了在曼哈頓。西格拉姆大廈仍保有&ldquo;裝飾藝術&rdquo;的樣式,但去除了一切多餘的設計,看起來像是個只由直線和麵構成的巨大玻璃盒。

由於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一般市民開始對日照問題出現了危機感,因此市政府制訂了一部叫做&ldquo;區域劃分法&rdquo;的法規,來控制日光射線不受阻擋。然而這個法規僅適用於佔滿全部所購地皮的大樓,若建築用地只佔地皮的四分之一,則不受此限。密斯只使用地皮的四分之一蓋了玻璃大樓,藉此躲避法規要求的樓房超高後建築平面必須逐步後退的規定(即外牆面必須呈階梯式縮排)。因此該玻璃大樓的外牆從地面到屋頂呈一條垂直的直線,其餘的地面則作為廣場供市民使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級特工系統

青山桃谷

手拿甜文女主劇本

多梨

在友情綜藝裡對朋友“一見鍾情”

墨兔兒

一等婚事

之盈

鴻蒙仙緣[穿書]

看泉聽風

【穿書】師尊他總想對我圖謀不軌

九世浮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