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叉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章 三,我把魔君掰彎了.,一碗叉燒,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無論青衣是做了什麼讓大周的軌跡變更,至少這本身是件好事,所以對於揣測不到的事情顧暫也就不打算再去深究。不過回想起來,當青衣說可以幫助趙天寧等人的時候,顧暫透過他的角度明顯看見了坐在最左邊的李墨扇子一頓。隨即臉上閃過一道神色,只是太快,加上只能看見側顏,所以顧暫也並沒看清。

不過他並不相信那會是什麼好心思就是了。所以當天私下他將這件事說給了青衣聽,也是希望他能夠多個心眼。

……雖然顧粑粑並不覺得李墨的心眼會比宋青衣更多。

然而在粑粑眼裡,自家孩子那不叫心眼多,叫從小聰慧過人,深思遠謀有木有?

宋青衣之後先修書一封前往慶陽縣,將趙天寧、孫韓和錢小海的情況簡單介紹只等回覆。畢竟雖然他從李逵敢用他和王二等人時,就隱約察覺到了李奎並不是那麼古板的一人,但趙天寧畢竟不同,他們和自己不同。

當初宋青衣就算幫助李奎,也沒想過自己以後有朝一日靠朝廷賞飯吃,而這次趙天寧卻是實打實的想要進公門的。好在慶陽縣距離懷城也並不遠,從寄信到得到李奎的回覆也就三天的時間,信中李奎簡直就是大力歡迎,甚至要是趙天寧等願意,他希望三人可以馬上前往慶陽縣,因為再過幾日,李奎得進京面聖。慶陽縣能夠信得過又恰好可以調離的人手實在有限,而不知底細的江湖人也充滿了未知數。

所以宋青衣的的信來得相當及時,簡直就是及時雨。

所以在看了信後,宋青衣馬上就轉告了趙天寧三人,‘三傑’早就在之前商量過,只要能夠被接受,就算是小吏也做!畢竟進入公門,並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

出身,實在是重要極了。

三人立馬答應,但也明白不能馬上告辭,畢竟他們前來的時候是隨著宋家堡來的,要是這樣走了,可以說是直接打臉宋三長老了。找時間告辭,禮節周全,再最後一次詢問李墨是否一同前往,確定勸說無效後,‘三傑’在武林大會召開第七天告辭。

不過這原本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武林大會也並不是必須硬要參加的,好些江湖排得上名號的人就沒有來,有些是因為突然家中有事,有些或者在塞外一些不方便的地方。

還有一些嘛,就是單純的不想動彈罷了。

然而有些人即便沒來,位置還是得留的,其側面就展現了其江湖地位。闢如說,每一次武林大會幾乎都沒出席,但按照規定,都留了位置的墜天宮。

墜天宮宮主的位置從前空著是理所當然,而後空著嘛……就頗為有些意味深長在裡面了,甚至在這次宋青衣出席後,更加多了幾分可八卦的色彩在裡面。然而這些還沒有誰敢當著宋易的面露出分毫,畢竟武林盟主和宋家堡堡主的威名不容任何人輕視。

然而當原本的‘四傑’突然空出來三個位置後,還是讓人忍不住多關注了幾分,尤其是李墨的神色在宋青衣依舊神色如常的襯托下,顯得僵硬又隱隱憤憤的時候,更是如此。

畢竟前幾天的位置做法,明眼人自然是看在眼裡的。掃了宋青衣和李墨兩眼,最後又狀似不在意的看了眼坐在上位的宋易後,各派掌門和門主收回眼神,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下方的比武場上。

今天是武林大會的第九天,場上早就變成了一對一的比試,大浪淘沙後留下的都是好手,也有不少後起之秀展露頭角。那些沒有門路的後起之秀們有多半已經各自加入了大派,然後還有一些依舊在待價而沽。

然而誰也沒有因為武林大會只剩一天結束就懶散,不再在意場上,反而是越關注。

因為此刻比試的,都是武功前一百名高手的較量。此刻的觀戰,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變成自己下場和對手相搏,就算說的是點到即止,也不會當著眾人的面試出絕技,然而刀劍無眼,打到酣暢的時候又是誰能夠說停就停的?要是恰好就露了那麼一招半式呢?

再說這樣的機會,也是能夠讓武功淺薄的人得到受益,武功高強的高人們也可以從中領悟也是說不定的。

總的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閒話什麼時候都可以說,也不急在一時,就連李墨都目不轉睛的盯著場下,平時手中總是耍帥裝逼功能居多的摺扇也沒有親情搖晃了,捏在手中身子微微前傾看著場下。

而各門派的掌門和門主們稍微隨意一些,但也是聚精會神,有幾個雖然在看向宋易的時候微微一愣,但隨即又在唸頭升起之前拋諸於腦後。

——宋易的臉,比起往常,似乎有細微的不同。然而要是細說那裡不同,又著實說不出來。

而場下,正式北伐戰和武林排名第七十的人較量。北伐戰用的是重劍,其古厚大氣,威力及強。加上北伐戰原本就健碩高大,配上那重劍真是威風凌凌,而偏偏對手走的是輕靈敏捷一派的路子,長久之後後勁不足,已經鬢角微汗,隱隱有落敗之像。反觀北伐戰,正戰得酣暢。

這一局,實則已經沒了比試的必要了。

就像是為了證實眾掌門和門主的想法一般,那個高瘦漢子在藉著和北伐戰兵器相擊的時候,借力向後飛躍,旋身後穩健的落於比試臺下,大笑高聲,抱劍作揖。“果然i英雄出少年,是李某輸啦。”隨即在北伐戰有些洩氣的空揮重劍,抱拳回禮後施施然坐回自己的位置。

無論是這份審時度勢的機智,絕不為了顏面咬牙硬撐,大方認輸的胸襟,還有輸後的氣度,都說明了原武功排名第七十的人不容小覷,最重要的是,當他旋身飛於臺下時展露的輕功,和施施然走回自己位置重新坐下的步調,就證明了他在剛剛和北伐戰的打鬥中,沒有受一丁兒點傷。

認輸,不過是因為北伐戰的重劍,恰好是剋制他的兵器。這並不是事關生死的決鬥,也沒有必要為了這個並不怎麼靠前的名次拼個你死我活。這個道理不僅僅是在場武功高絕之人明白,北伐戰也同樣明白,所以才有剛剛的洩氣揮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李世民魂穿劉阿斗

擺爛小書童

紅樓之神級賈璉

一鳴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