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談學者:第一是誠實,第二是認真,第三是紀律,會說話的人,梁實秋,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上一期的《文星》裡看到居浩然先生的一篇文章,他把scholarship一字譯成為“學格”。這一個字是不容易翻譯得十分恰當的,因為它含義不太簡單。從字面上講,這個字分兩部分,scholar+ship,其重心還是在前一半,ship表示特徵、性質、地位等。韋氏字典所下的定義是:character or qualities of a schoolar;attainments in science or literature,formerly in classical literature;learning。這一定義好像是很簡單明瞭,但是很值得我們想一想。什麼是學者的特徵與性質呢?換言之,怎樣才能是一個學者呢?居先生提出了三點,第一是誠實,第二是認真,第三是紀律。願再補充申說一下。

學者以探求真理為目的,故不求急功近利。學者研究一個問題,往往是很小的而且很偏僻的問題,不惜以獅子搏兔的手段,小題大做,有時候像是迂腐可笑,有時候像是玩物喪志。這種研究可能發生很大的影響,或給人以重要的啟示,但亦可能不生什麼實際的效果。在學者自身看來,凡是探求真理的努力都是有價值的,題目不嫌其小,不嫌其偏,但求其能有所發現,縱然終於不能有所發現,其探討的過程仍然是有價值的。學者的態度是“無所為而為”的,是不計功利的。一個有志於學的人,我們只消看看他所研究的題目,就可以約略知道他是否有走上學問之途的希望。學者有時為了探討真理,不惜犧牲其生命,不惜與權威抗衡,不為利誘自然是更不待言的了。

小題大做並不是一件容易事。要小題大做需先盡力發掘前人研究的成果與過程;需先對於此一小題所牽涉到的其他各方面的材料做一廣泛的探討,然後方能正式著手。題小,然後才能精到。可是這精到仍是建在廣博的基礎之上。題目若是大,則縱然用功甚勤,仍常嫌膚泛,可供通俗閱覽,不能做專門參考。高談義理,固然也是學問,不過若無切實的學識做後盾,便要流於空疏。題小而要大做,才能透徹,才能深入,才能鉅細靡遺。所以學問之道是艱辛的。

學者有學者的尊嚴。他不屑於拾人涕唾,有所引證必註明出處,正文裡不便述說則皆加腳註,最低限度引號是少不得的。凡是正式論文,必定腳註很多,這樣可顯示作者的功力與負責的態度。不註明出處,一方面是掠人之美,一方面是削弱了自己論證的力量。論文後面總是附有參考書目,從這書目也可窺見學者的素養。學者不發表正式論文則已,發表則必定全盤公佈他的研究經過,沒有一點夾帶藏掖。

學者不肯強不知以為知。自己沒有把握的材料,不但不可妄加議論,即使引述也往往失當,紕漏一出,識者齒冷。嘗見文史作者,引證最新科學資料,或國學大師,引證外國文字,一知半解,引喻失當,自以為旁徵博引,頭頭是道,實則暴露自己之無知與大膽,有失學者風度。

有了學者的態度,窮年累月地鍥而不捨,自然有相當的造詣。但學者,永遠是虛心的,偶有所得,亦不敢沾沾自喜,更不肯大吹大擂地目空一切,做小家子氣。劍拔弩張的,火辣辣的,不是學者的氣息,學者是謙沖的,深藏若虛的。

學者風度,中外一理。不過以我們的學校制度以及裝置環境而論,我們要繼續不斷地一批批地培養學者,似乎甚有困難。以文字訓練來說,現代文古文外國文都極重要,缺一不可,這只是工具的訓練,並不是學問本身,而我們的一般青年學子中能有幾人粗備語言文字的根底?現在的大學很少有淘汰作用,一入大學,便註定可以畢業,敷衍鬆懈,在學問上無紀律之可言,上課鐘點奇多,而每課都是稀鬆。到外國去留學的學生,一開學便叫苦連天,都說功課分量重,一星期上三門課便忙不過來。以此例彼,便可知我們的教育積弊之所在。我們的學者,絕大部分都是努力自修成功的,很少是學校機構培養出來的。這不是辦法。國家不能等待著學者們自生自滅,國家需要有計劃地培植青年學者,大量地生產,使之新陳代謝,日益精進。這不是一紙命令的事,也不是添設機構即可奏效,最要緊的莫過於穩定的生活與充足的裝置。講到學者的養成,所有的學術教育機構皆有責任。有人譏笑我們為文化沙漠,我們也大半自承學術氣氛不足。須知現代的學者和從前不同,從前的人可以焚膏繼晷皓首窮經,那時候的學術領域比較狹窄,現代的人做學問不能抱殘守缺,需要圖書館實驗室的良好裝置來做輔助。我深感我們的高階學府培育人才,實際上是漫無目標,畢業出來的學生從事專門職業,則常嫌準備不足,繼續研究做學問,則大部分根底也很差。這是很可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良老公

阿蠻

都市之魔主重生

三日隨風

穿書後我治癒了病弱元帥

雲稚

噠宰的女朋友夏目小姐

樓思渺

爵爺寵上小甜心

桃染染

全能保鏢

海派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