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试试?"我声音虚。
"明天下午两点,小剧场试演。"他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脊椎出轻微的响声,"你坐第一排记反应。"
我还没反应过来,他又补了一句:"带电脑,录下来做你的弹幕分析。"
走出排练室时我腿都是软的,差点撞上迎面走来的周九良。他扶住我,看了眼半开的门缝,嘴角扬起:"活着出来了?"
"他同意了"我还有点恍惚。
周九良推了推眼镜:"知道吗?九熙以前有个毛病——从来不让外人看他创作。"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我手里的纸,"看来纽大高材生确实有两把刷子。"
第二天的小剧场试演效果出乎意料。尚九熙和郭霄汉的《新学外语》让台下笑翻了七八次,我电脑上的实时记录显示最高潮部分正好落在我们调整过的分钟处。谢幕时,尚九熙的目光越过人群,朝我这边轻轻点了点头。
演出结束后,我在后台整理资料,突然听见隔壁休息室传来争执。
"你疯了吧?用外行的点子改活?"一个陌生的声音。
"效果不是很好吗?"这是尚九熙。
"这次是运气!师父让你带新人,没让你"
"周九良。"尚九熙突然提高音量,"你觉得呢?"
一阵沉默后,周九良的声音慢悠悠地响起:"那个《卖估衣》的改编确实精妙,但小周说得对——不适合压轴。"顿了顿,"九熙,你有没有现,你最近三个月的段子越来越"
"越来越什么?"
"像给何九华写的。"
一阵刺耳的椅子摩擦声。我屏住呼吸,生怕被现自己在偷听。
"抱歉。"周九良叹了口气,"但你需要新鲜视角。那个小姑娘她看东西的角度很有意思。"
我轻手轻脚地退开,却在转角撞上一堵人墙——杨九郎拎着外卖盒,似笑非笑地看着我。
"收获不小?"他压低声音。
我耳根烫:"我不是故意"
"知道为什么九良哥这么挺你吗?"杨九郎突然问,"因为他见过太多人惯着九熙的固执。"他递给我一杯奶茶,"喝吧,九熙请客——虽然他不会承认。"
当晚我们留在会馆整理最终节目单。凌晨一点,尚九熙突然推过来一沓纸:"看看这个。"
是他手写的专场流程,压轴赫然换成了我们改编的《新学外语》,而《卖估衣》被移到了开场后第三个位置。
"可以吗?"他问,语气里有一丝罕见的犹豫。
我仔细看了一遍:"这里,《窦公训女》和《黄鹤楼》之间最好加个垫场"
"已经加了。"他指着某个角落的标记,"让张九南上来唱个小曲。"
我们相视一笑,熬夜的疲惫似乎一扫而空。窗外的北京城灯火阑珊,会议室的白炽灯下,尚九熙的侧脸线条显得格外清晰。他低头写字时,一缕头垂下来,在纸面上投下细小的阴影。
"你以前"他突然开口,眼睛仍盯着纸张,"在纽约看的都是谁的相声?"
"主要是德云社的。"我转着笔,"还有马三立、侯宝林先生的老录像"
"侯宝林?"他挑眉,"看得下去?"
"开始觉得节奏太慢,后来"我犹豫了一下,"现现在的包袱很多都能在老先生那里找到原型。"
尚九熙的眼睛亮了起来:"比如?"
"比如您上个月在《规矩论》里用的三番四抖,侯先生在年"
我话没说完,尚九熙突然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电脑:"找出来给我看。"
我们头挨着头看完了半个多小时的侯宝林录像,期间尚九熙不断暂停做笔记。不知不觉间,我们的椅子越挪越近,他身上的薄荷香气混着淡淡的咖啡味萦绕在我周围。
"天亮了"尚九熙突然说。
我转头看向窗外——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会议室的门被推开,杨九郎打着哈欠走进来。
"哟,通宵啊?"他看了眼我们面前的资料,"栾哥让我通知你们,下个月开始南方巡演,你俩继续搭档。"他意味深长地补充,"郭老师钦点的。"
尚九熙的表情凝固了一瞬,随即恢复常态:"知道了。"
等杨九郎离开,他合上电脑:"睡三个小时,十点继续。"走到门口又停下,"今天表现不错。"
这句轻飘飘的夸奖让我心脏漏跳一拍。收拾资料时,我现尚九熙的笔记本落下了。翻开的那页上除了工作笔记,还有一行小字:"她确实懂相声。"
我轻轻合上本子,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窗外,北京城迎来了新的一天。
喜欢德云小趣事请大家收藏:dududu德云小趣事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