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台山赋
孙绰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俛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
邈彼绝域,幽邃窈窕。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释域中之常恋,畅然之高情。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济楢溪而直进,落五界而迅征。跨穹隆之悬磴,临万丈之绝冥。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揽樛木之长萝,援葛藟之飞茎。虽一冒于垂堂,乃永存乎长生。必契诚于幽昧,履重险而逾平。既克隮于九折,路威夷而修通。恣心目之寥朗,任缓步之从容。藉萋萋之纤草,荫落落之长松。觌翔鸾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过灵溪而一濯,疏烦想于心胸。荡遗尘于旋流,五盖之游蒙。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
陟降信宿,迄于仙都。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阁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彤云斐亹以翼棂,皦日炯晃于绮疏。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骋神变之挥霍,忽出有而入无。
于是游览既周,体静心闲。害马已去,世事都捐。投刃皆虚,目牛无全。凝思幽岩,朗咏长川。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肆觐天宗,爰集通仙。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散以象外之说,畅以无生之篇。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恣语乐以终日,等寂默于不言。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
赏析:
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是东晋辞赋中的杰出之作,以其对天台山的精彩描绘、独特的思想表达和高的艺术技巧,展现了独特魅力。
一、思想内容
对自然山水的尊崇与神往:开篇极力渲染天台山的神秀,称其“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汇聚山海瑰富、人神壮丽,虽未列五岳却独具魅力。作者对天台山的描绘,不仅展现其外在的壮美,更传达出对自然山水的敬畏与热爱,反映了东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入探寻。
追求仙道与凡脱俗的情怀:文中多处流露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如“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作者试图通过攀登天台山,摆脱尘世羁绊,追求长生不死与精神脱。这种追求体现了当时玄学影响下,文人对现实的越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以寻求在动荡社会中的心灵寄托。
感悟玄理与自我觉醒:游览过程也是作者感悟玄理的过程,“悟遣有之不尽,觉涉无之有间。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等句,蕴含着对有无、色空等玄理的思考。作者在自然与仙境中,实现心灵净化与思想升华,展现出对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觉醒。
二、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以对天台山的总体评价开篇,阐述其未入五岳缘由,接着描述决心前往及途中所见奇景,再描绘到达仙都后的奇幻景象,最后以游览感悟收尾。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引导读者随作者脚步领略天台山魅力,深入其思想世界。
语言优美,辞藻华丽:运用丰富而精妙的词汇,如“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霞起”“飞流”生动描绘赤城山与瀑布的壮观;“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云竦”“悬居”凸显建筑的奇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惠风伫芳于阳林,醴泉涌溜于阴渠。建木灭景于千寻,琪树璀璨而垂珠”,增强了文章节奏感与韵律美,使描绘更具气势与感染力。
巧妙融合多种元素: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如提及王乔控鹤、应真飞锡等传说,为天台山增添神秘色彩;引用《唐典》《周诗》,提升文化底蕴。自然描写与玄理感悟相互交融,景中含情,情中蕴理,使文章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具深邃的思想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文学地位与影响
《游天台山赋》在东晋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山水赋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摆脱汉大赋铺陈堆砌的风格,注重对自然山水的细腻刻画和内心感悟的表达,为后世山水文学展奠定基础。其融合玄理与山水描写的手法,影响诸多文人创作,启后世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深入思考,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解析: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解析:此句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地指出天台山是山岳之中神奇秀丽的代表。“盖”字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对天台山独特地位的认定。这种开门见山的表述,为全文定下了对天台山极力赞美的基调,让读者迅聚焦于这座神奇的山岳。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解析: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海上的仙山方丈、蓬莱与陆地上的名山四明、天台相提并论。表明无论是海上仙岛还是陆地山岳,天台山都能在众多名山胜地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凸显了天台山的不凡,暗示它具有如同海上仙山般的神秘与神奇特质。
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解析:“玄圣”指道家的圣贤,“游化”表示往来游赏、教化;“灵仙”即神仙,“窟宅”意为居住的洞府。此句表明天台山是神圣仙人活动的场所,赋予了天台山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凡脱俗的气质,解释了它在作者心中地位尊崇的原因,也为后文对天台山奇幻景象的描写埋下伏笔。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解析:此句全面概括天台山的特点。“峻极之状”描绘其山势高峻到极致的形态,“嘉祥之美”强调它具有祥瑞美好的特质。“穷山海之瑰富”,“穷”有穷尽之意,说明天台山汇聚了山海间所有瑰丽丰富的景致;“尽人神之壮丽”则表明它融合了人间与仙境的壮丽。作者用极致的语言,全方位地赞美了天台山无与伦比的魅力。
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
-解析:作者在此处设问自答,解释天台山未被列入五岳且在常规典籍中记载缺失的原因。“冥奥”形容天台山所处之地幽深奥秘,“幽迥”表示道路曲折遥远。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常人难以到达,进而导致它在主流记载中缺席,从侧面反映出天台山的神秘与独特,引读者对其更多的好奇。
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
-解析:这一句通过奇特的想象描绘天台山的奇异景象。“倒景”即倒影,“重溟”指深海,说天台山的山峰倒影有时能映现在深海之中,极言其高耸,仿佛能与深海相接;“匿峰于千岭”则表示它的山峰有时隐藏在千山万岭之间,凸显其位置隐秘,增添了天台山的神秘莫测之感。
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
-解析:“始”与“卒”分别表示起始和最终,描绘了前往天台山路途的艰难与荒凉。“魑魅之涂”表明起始要经过鬼怪出没的恐怖路途,“无人之境”说明最终踏入的是渺无人烟的地方。此句从侧面衬托出天台山的偏远与神秘,常人难以企及,也暗示了作者前往的决心和勇气。
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
-解析:进一步强调天台山的难以到达。“举世罕能登陟”说明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攀登上去,突出其攀登难度之大;“王者莫由禋祀”表示即便贵为帝王,也无法前往祭祀。这两句从人的能力极限和帝王的无奈,再次凸显天台山的幽僻,解释了它不被常人熟知和在常规记载中缺席的原因。
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解析:“故事绝于常篇”承接上文,由于天台山难以到达,所以它的事迹在一般的书籍篇章中没有记载;“名标于奇纪”则表明虽然在常规典籍中不见其详,但它的名字却在一些专门记载奇异事物的书籍中标示出来。此句再次强调天台山的独特性,虽不常见于普通记载,却因其奇异在特定记载中留下名号。
o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