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面对天台山在现实记载中的奇特状况,作者出感慨。“图像之兴”指描绘天台山的图像出现,“岂虚也哉”以反问的形式,强调这些图像的出现并非毫无根据,暗示天台山虽神秘难至,但它的神奇确有其事,引读者对天台山真实面貌的遐想。
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
-解析:作者在此运用反问,指出如果不是脱尘世、研习道学、辟谷食芝(不食五谷,以灵芝等仙草为食)的人,谁能轻易飞升而栖居在天台山呢?通过这种表述,一方面强调天台山的凡脱俗,只有具有特殊修行和境界的人才能与之契合;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对这种脱境界的向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
-解析:继续以反问深化主题,表明如果不是寄情高远、潜心探寻、笃信大道且能与神相通的人,怎么会遥念遐想并铭记天台山呢?这进一步突出了天台山的神秘性和精神内涵,只有那些对道有深刻追求和感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向往天台山所代表的境界。
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俛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
-解析:“驰神运思”描绘作者因对天台山的向往而心神飞驰、日夜思索;“昼咏宵兴”表明这种思考不分昼夜,白天吟咏,夜晚也为之兴奋。“俛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俛仰之间”形容时间短暂,作者感觉在极短的时间内,仿佛已经两次登上了天台山,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天台山的极度渴望与痴迷,精神上已经提前开启了对天台山的神游。
方解缨络,永托兹岭。
-解析:“方”表示正要,“解缨络”象征着作者决心解脱世俗的束缚,“缨络”可指代世俗的羁绊。“永托兹岭”表明作者想要永远寄身于天台山,表达了作者对脱世俗、归隐天台山的坚定决心,也体现出天台山对作者的强大吸引力。
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解析:“不任”即抑制不住,“吟想之至”指对天台山的吟咏遐想达到极致。“聊奋藻以散怀”,“奋藻”意为挥笔铺辞,作者因无法抑制对天台山的强烈情感,所以姑且通过写作来抒情怀。此句点明了作者创作这篇赋的直接原因,即内心对天台山的情感汹涌澎湃,需借助文字来宣泄。
太虚辽阔而无阂,运自然之妙有,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
-解析:从宏观角度阐述宇宙自然的生成。“太虚”指宇宙,“辽阔而无阂”描绘宇宙的广阔无垠、毫无阻碍。“运自然之妙有”表示自然孕育出奇妙的万物,“妙有”体现自然造化的神奇。“融而为川渎,结而为山阜”,说明这些奇妙之物融合形成河流,凝聚构成山岳,为下文对天台山的描写进行铺垫,从宇宙自然的大背景下引出天台山,暗示其是自然神奇造化的产物。
嗟台岳之所奇挺,实神明之所扶持。
-解析:“嗟”为感叹词,表达作者对天台山的惊叹。“奇挺”突出天台山出奇地挺拔,“实神明之所扶持”再次强调天台山的神奇并非偶然,而是有神灵在背后扶持,呼应前文天台山是神仙居所的说法,强化了天台山的神圣性和独特性。
荫牛宿以曜峰,托灵越以正基。
-解析:运用星宿和地域来描述天台山的位置与不凡。“荫牛宿以曜峰”表明天台山背靠牵牛星宿,使得山峰闪耀,借星宿之名增添其神秘色彩和光辉;“托灵越以正基”说明它依托灵秀的越地奠定根基,突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暗示天台山汲取了天地间的灵气。
结根弥于华岱,直指高于九疑。
-解析:通过与华山、泰山、九疑山对比,凸显天台山的雄伟。“结根弥于华岱”,“弥”有过之意,说天台山扎根深厚过华山和泰山,强调其根基稳固;“直指高于九疑”表明它高耸的山峰比九疑山还高,突出其高度,从根基建树和山峰高度两方面展现天台山的不凡气势。
o应配天于唐典,齐峻极于周诗。
-解析:借助古代典籍来提升天台山的地位。“应配天于唐典”,按照《唐典》的标准,天台山应与天匹配,强调其神圣性和尊崇地位;“齐峻极于周诗”指与《周诗》中描绘的峻极之山相比,天台山毫不逊色,说明其在文学传统中的高度可与经典所记之山相媲美,从文化层面肯定了天台山的卓越。
邈彼绝域,幽邃窈窕。
-解析:再次强调天台山所处之地的偏远与幽深。“邈彼绝域”突出其遥远,仿佛处于与世隔绝之地;“幽邃窈窕”描绘其环境深邃幽静,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让读者对其充满好奇,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前往天台山的艰难做铺垫。
近智以守见而不之,之者以路绝而莫晓。
-解析:指出不同人对天台山的态度及原因。“近智以守见而不之”,浅陋的人凭借固有的见识,不愿意去探寻天台山;“之者以路绝而莫晓”,即便有人想要前往,也会因为道路断绝而无法知晓其中的奥秘。此句从侧面反映出天台山的神秘难寻,同时也暗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探索精神。
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解析:“哂夏虫之疑冰”,作者以“夏虫不可语冰”的典故,嘲笑那些如同夏天的虫子般见识短浅、怀疑天台山神奇的人。“整轻翮而思矫”,“翮”指鸟的翅膀,作者以鸟整理翅膀准备高飞自比,表达自己不受世俗见识束缚,决心像鸟儿一样高飞,去探寻天台山的奥秘,展现出作者坚定的探索决心和越常人的志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理无隐而不彰,启二奇以示兆。
-解析:作者坚信真理不会隐藏而不彰显,天台山就通过两种奇异景象作为征兆来展示自己。此句为下文描写赤城山和瀑布的奇异景象做铺垫,暗示天台山虽神秘,但会以独特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体现出作者对探寻天台山的自信和期待。
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
-解析:具体描绘天台山的两种奇异景观。“赤城霞起而建标”,形象地写出赤城山如霞云升起,仿佛树立起一座标志,展现出赤城山色彩绚烂、壮观奇特的景象;“瀑布飞流以界道”,描绘瀑布飞流而下,如同划分道路一般,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这两个景观成为作者前往天台山的重要指引,同时也展示了天台山独特的自然之美。
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之将行。
-解析:“睹灵验”指看到赤城山和瀑布这些奇异景象作为天台山神奇的灵验证明,“遂徂”表示于是决定前往。“忽乎吾之将行”,“忽乎”体现出作者决定出的迅,表明作者看到这些灵验景象后,迫不及待地即将踏上前往天台山的旅程,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的兴奋与急切心情。
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
-解析:“仍”有追随之意,“羽人”指仙人,“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不死之福庭”即能让人获得长生的福地。此句表明作者前往天台山是为了追随仙人的踪迹,寻找长生不老的福地,明确了作者此次行程的目的,体现出对神仙境界和长生的向往,这也是东晋时期受玄学和道教影响下文人常见的追求。
苟台岭之可攀,亦何羡于层城?
-解析:“苟”表示如果,“层城”在神话中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作者认为如果能够攀登上天台山,就不再羡慕层城。此句通过对比,突出天台山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将天台山与神话中的层城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天台山的凡魅力,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天台山所代表的神仙境界的高度认同。
释域中之常恋,畅然之高情。
-解析:“释”为解脱,“域中”指代尘世,“常恋”指尘世中人们常常留恋的东西。作者表示要解脱尘世的眷恋,去畅快地抒脱世俗的高尚情怀。此句表明作者此次前往天台山,是为了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脱,体现出作者对世俗与凡两种境界的态度转变。
o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解析:描绘作者出时的装扮。“被毛褐之森森”,“被”通“披”,“毛褐”指粗布衣服,“森森”形容衣服的质朴厚重,展现出作者简朴的穿着,暗示其脱世俗的心态;“振金策之铃铃”,“金策”指金属制成的手杖,“铃铃”形容手杖晃动出的声音,通过听觉描写,使画面更具生动感,表现出作者出时的从容与坚定。
披荒榛之蒙茏,陟峭崿之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