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今天的新聞是明天怎樣的歷史?,白說,白巖松,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我們以簡單二元對立來評判事物時,內心裡的秩序常常會失衡。

建立在“一樣”基礎上的“不一樣”,才有價值。

明天是“9.11”十週年紀念日。十年前的這一天,我度過了一個非常非常焦慮的夜晚。焦慮的不只是我,還有中國相當多的媒體同行。美國的新聞博物館裡也留下了一筆記錄。所以在十年前,起碼在這件事情上,中國和世界還真不是一個概念。

但是今天,當我們紀念“9.11”十週年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國內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隨處可見,比紀念自己的事兒還熱鬧—比如中國足球進世界盃這件事已經不怎麼有人提了。

或許這也是一種緩慢的進步。站在歷史的高度和跨度上,你會看到這樣一個國家的足跡:緩步前行,時有後退。我近年來越發擔憂一件事,就是人們對事物的判斷,依循的是一種簡單對立的標準,比如:“世界對中國開放,還是中國對世界開放?”

我們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參加辯論比賽,很多A或B的答案也無法進行選擇。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我們的血液裡,的確有一種“二元對立”的基因,使我們“和諧”起來很難。要麼對要麼錯,凡事都得劃分個陣營。

當我們以簡單二元對立來評判事物時,內心裡的秩序常常會失衡。比如新聞,就總被分成“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全世界搞新聞的好像都沒有正面、負面一說,統稱“報道”。而且在我看來,正負還可以轉化。

如果都是正面報道,很多年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認為一切OK,危機是不存在的,最後國家衰落了,今天的正面報道就成了明天的負面報道。如果今天的負面報道是建設性的,能夠推動國家前進,所謂的“負面”其實又是正面。因此沒有對立的道理,一定要認清社會和個人的複雜性。

我的另一個觀點是:建立在“一樣”基礎上的“不一樣”才有價值。還是以新聞行業舉例,過去我們常常跟美國比,都有哪些不同。這些年我越來越覺得不對,即便如新聞這樣存在巨大差異的領域,我們跟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同行,仍有70%-80%是相同的,對嗎?要客觀,要有細節,要人性化,要有社會責任感等等。此外才是“不同”,與各國的意識形態、歷史文化、宗教、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

首先具備“一樣”的基礎,才有了彼此溝通交流的可能,然後各自的“不一樣”才能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老的電影《查令十字街84號》,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戰後開始寫起:一個很窮的美國作家喜歡看書,但是很多書找不到,就寫信給英國的一家書店詢問。書店老闆收到信後非常開心,難得知音嘛,就把能找到的書寄給她。戰後的英國物資極度匱乏,這位美國作家收到書後,又會寄一些食物和日用品給書店老闆作為回饋。兩個人通訊通了一輩子,但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面。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故事。

後來我發現,正因為他們交換的是不同的東西,彼此的饋贈才格外珍貴,但前提是,他們擁有太多相同的東西。物質層面,有共通的英語、可兌換的貨幣;精神層面,都有與人為善的溫暖品行、對事業的專注、對信仰的追求。沒有這些“相同”作為底子,就無法顯現那些“不同”的價值。

除了基於“不同”的價值,新聞人自身的價值是什麼呢?

我小時候,家裡是四口人,爸爸、媽媽、哥哥和我。我媽是教中國歷史的,我爸是教世界歷史的,我哥哥是搞考古的,我是搞新聞的。

世界歷史先死,中國歷史還在—我爸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媽媽帶著我們哥兒倆長大。我哥選擇學考古的時候,有人說是傳承了父母的學養。很多年後我才明白,沒有比我哥更狠的了:考古是個什麼行當呢?就是透過自己挖出來的東西證明爸媽講的全是錯的。

而且這事兒還沒完。等我自己做新聞做了很多年後,突然又明白一個道理:我比我哥還狠,因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所謂新聞人,就是往歷史洞穴裡不斷放進資料和佐證,讓後人在考古的時候去發現和研究。

可問題是,如果我們這個行當今天放進去的東西並不真實,很多年後被我哥那個行當挖出來卻信以為真,歷史將會怎樣?考古將會怎樣?而那個留下來的新聞背景又將是怎樣呢?

所以對於新聞人,真正的考驗就是你在往歷史的洞穴裡放些什麼。

2011年“理想國”文化論壇

自己的讀後感

幾年前,有媒體記者採訪我,最後一個問題是:你會讓你的孩子子承父業,也幹新聞嗎?

我的回答斬釘截鐵:我有多恨他才這麼幹啊?不會的。

這個回答當然有些開玩笑的性質,可也是我真實的想法。而且我也的確承認,在中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好多父母,都不希望子女再幹自己的行當。醫生不讓孩子學醫,法律工作者不讓孩子學法律……農民當然更千方百計不讓孩子再當農民!

為什麼會這樣?我不太清楚。可能是太多父母幹了大半輩子,真明白了自己這個行當的苦與澀加上扭曲。

我的孩子自己決定,想學歷史,又回到爺爺奶奶的行當中。我不反對,歷史是最好的鏡子,多照照更會準確地瞭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現在與未來不會有太多新鮮的東西,大多在歷史中都有。我們總是在重複,尤其是錯誤。

不過,我不後悔並慶幸自己的職業選擇。當然,回頭看,就像我在序中說過的:我和同行只是偶爾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大多數時間,都是想辦法不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壞。

而這何嘗不是一種使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在火影練吸星大法

三服

吾妹千秋

木秋池

秘境3:迷失的絕世秘藏

冷娃

大佬他又開掛了

月色遙

官路梟雄

小鬼上酒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雲海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