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將志願的行動,變成志願的心,白說,白巖松,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志願與需求

我們的《新聞週刊》節目專門拍攝過一個公益組織的志願服務專案:向邊遠山區的孩子贈送有聲書,讓他們在上學路上邊走邊聽。過去,我們很少考慮被幫助者的實際需求,給他們捐了很多書,其實孩子們根本沒時間看,或者根本不愛看;也捐過電腦,但因為沒老師,沒教材,沒網路,人家拿布蓋上一次也沒用過,而捐贈者還以為自己幹了多偉大的事。

志願服務一定要考慮需求,需求一定要建立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而不僅僅依靠一些資料—這是接下來必須深挖猛掘和轉型的重要方向。

志願服務不能“想當然”。我們拍攝的這項公益活動,就是透過實地調查發現,山裡的孩子上學路上就要花費兩三個小時,回到家還得做作業、幹活,根本沒時間讀課外書。可以利用的時間,倒是上學途中。於是他們給孩子們送去存了很多部有聲書的MP3,相當於一個有聲圖書館。而且,書目都是針對孩子們精心挑選的,孩子們特別願意聽。

這件事反過來也啟發我們,志願行為該如何建立需求系統。沒有調查不僅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志願與技能

北京殘奧會上,我和濮哥(濮存昕)、楊陽等幾個人一起做志願者、宣傳員,製作特別節目來當培訓教材。那時我發現,為殘障人士提供志願服務是需要基本常識和專業技能的。

比如,為盲人朋友引路,應該攙他的胳膊,還是把自己的胳膊伸給他?推輪椅怎麼使勁兒?推輪椅的時候遇到他的夥伴,你該轉向什麼角度?再比如,做救災志願者的時候,人工呼吸是必備技能,但絕大多數的人沒有掌握。

如果沒有經歷過汶川地震,很多人也並不知道在黑暗環境裡待久了,剛一出來需要給眼睛蒙塊布。團中央、中國殘聯啟動的“中國青年志願者助殘陽光行動”,就是希望把志願者的專業技能培訓作為一件大事來對待。

當然,專業技能不僅僅涉及技術,也涉及精神。廣州亞運會時我就常跟志願者講:幫助殘障人士一定要注意,過度的關愛是另一種歧視,平等才是志願服務的心靈基礎,一切都要體現平等。如果你的眼光中帶著同情、憐憫、居高臨下的撫慰,其實是另一種殘酷。和他們平等交流,像朋友一樣正常聊天,在他確實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提供幫助,這會讓他們感覺很舒服。想象一下,假如你進了一家商店,迎面過來六個服務員噓寒問暖,你肯定撒腿就跑,這就是“過度熱情”的後果。

志願與人性

人性都有自私的一面,一切“大公無私”“狠鬥私字一閃念”都會把人類引向絕境。但當我們真正瞭解人性,又會產生一種悲觀和困惑:既然人性都是自私的,又該怎麼引領呢?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大意是“天之所以長,地之所以久,是因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自己,才能成就天長地久”。還有一句話,我將它總結成“無私為大私”。上升到志願者精神,越無私的人得到的越多。

志願者的行動,歸根到底是人對人,甚至是一個人對一個人。只有讀懂了人性,將心比心,你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節奏、什麼樣的語言,去傳遞你想表達的內容。人是千差萬別的,沒有好的人際溝通能力,用同一種方式對待所有人,效果肯定不會好。

志願活動是一種社會行為,是社會進步到一定階段時,人們共有的屬性和追求。我們要提前搭建這個平臺,培養志願服務的“種子”。

志願與公民

總有人說,中國人是自私的、冷漠的,不肯互相幫助,不願犧牲自己,其實不是這樣。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侷限於熟人圈的社交活動,使得中國人的優點都體現在了熟人生活圈裡。

那時人們的生活半徑很小,鄰里街坊,熟門熟臉,無形的眼光就能形成約束,大家都講信用。做點兒出格的事,招來些風涼話,在村裡簡直就沒法混了。這樣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所以我發明了一句話:“在中國,事找人很難,人找人很容易,因為只要是熟人就好辦。”

時代在進步,隨著社會開放和人口流動,我們帶著“熟人”的胎記,帶著小農經濟的DNA,走進了期待中的“公民社會”。來到陌生人群中,一下子覺得沒有約束了,反正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結果壞事全出來了。從“小老百姓”到“老百姓”再到“公民”,是個重要的轉變過程。

“老百姓”意味著老婆孩子熱炕頭,一畝三分地,伺候好熟人圈子就行。“公民”二字則意味著遠方與我有關,不熟悉的人也與我有關。志願行為不正是如此嗎?志願行為標誌著中國人正在大規模地對素不相識的人展現慷慨和捐獻慷慨。所以,不要小看它所播撒的善意的種子,志願行為的蔚然成風,築造和夯實著中國公民社會的基礎。

志願與信仰

志願行為正在以它自己的角度和領域,悄然打造著我們未來的信仰。我一直在說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還有人“抨擊”我說:共產黨員的信仰就應該是實現共產主義。這沒錯,但他沒有注意到黨的報告中都有了明確的新提法:一是精神家園,二是在全社會大力提倡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覺得,中國的改革一定要三足鼎立,由過去單兵突進的經濟體制改革,變成現在的加入政治體制改革,將來一定還要加上“心靈改革”。如果沒有一場“心靈改革”,中國的改革猶如樓越蓋越高,卻不搭安全網,將會非常危險。那麼心靈改革的核心是什麼?就是一個重塑信仰的過程。

信仰是什麼?信仰的核心是“敬畏”。“敬”,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要去追求它;“畏”,知道什麼是最差的,是底線,不能突破它。隨著改革開放,物質時代的快速到來,我們的慾望之河在奔騰。“敬”和“畏”,原本應是兩岸的河堤,只要河堤在,而且足夠高,河水就不會氾濫成災。

志願行為就是一個建設“敬”與“畏”的過程,尤其是前者。有人說,一個志願行為就能把所有社會問題都解決了嗎?不!我們不能包打天下,還要有人去解決“畏”的問題。但是“敬”這個河堤,志願行為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建設作用。如果我們逐漸抬高社會“敬”的標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這樣的標準衡量和規範自己,不就是一個信仰重塑的過程嗎?

有了信仰,再加上務實科學的方法,你才可能成為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把自己從事的工作不僅僅當成養家餬口的飯碗,而是去追求更多。各行各業最優秀的人,都是在理想的支撐下,超越了他所做的事情本身。

2014年 團中央志工部培訓班

自己的讀後感

這些文字,是一次志願者管理人員的培訓,地點在江蘇宜興。我一早坐高鐵去,下午講完,立即坐高鐵回。效率之高,讓我感嘆高鐵的速度與發展。

中國人喜歡速度,也因此,目前中國的高鐵長度佔整個世界高鐵長度的70%。

但不是什麼事都可以講速度,有時也需要慢下來甚至停一停,思考總結,接下來才走得更穩更準。否則,欲速則不達。中國志願者服務也當如此。

歸根到底,志願行為不是一種行動,而是一種需求。多年前,我們一提志願者,前面總帶著“青年”二字,我多次提議將“青年”二字去掉,因為無論臺灣還是國外,學生時代的志願服務是一種教育,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而在真正的志願崗位與關鍵時刻,更多的志願者是中老年人。一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有時間,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內心有需求,更明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含義。

臺灣慈濟有一句話常被提起:我們的使命不是對抗惡,而是擴大善。但如果善擴得足夠大,惡不就很難立足嗎?

做新聞,常面對太多的失望新聞。我曾經說過:如果新聞真正自由,我其實更願做希望新聞,去擴大善,內心的痛苦一定比現在少得多。

所以我最近常常開玩笑說:我正以做志願者的心態,在CCTV繼續幹我該乾的事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辟邪司2:深宮大劫

王晴川

靈氣復甦:女帝每天送我百連抽

燕尾斬

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

李漢秋

穿成一隻小萌獸

宴不知

炮灰受準備離婚了

朝述

我成為古調查員那些年

石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