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卷二 語言孤獨(4),孤獨六講,蔣勳,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何謂語言孤獨?

語言孤獨系產生於一個沒有絲毫顛覆可能性的正統文化下,而這個正統文化必然僵死,包皮括所有的學院、道統、政黨都是如此,一個有入有出的文化結構,才能讓語言有思辨的能力,惠能就是對語言文

字產生了思辨性,使他對於語言、對於佛法的存在,保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始能回到自身去思考佛法是什麼?語言是什麼?

惠能在逃亡的過程中,連五祖傳承給他的衣缽都弄丟了,後來躲在獵戶之中,獵戶吃肉,他就吃肉邊菜,打破了佛教茹素的清規,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自知心中有法,外在的形式都不重要了。

後來六祖惠能的金身供奉在韶關南華寺,我到寺裡參觀時,看到許多人一入寺便行五體投地跪拜大禮,我想,惠能應該不想要這些吧!

在禪宗公案中,有許多易懂非懂的對話。例如一個小徒弟可憐兮兮地跟著師父旁邊問:「師父,什麼是佛法?」老師父老是賣關子,不肯對小徒弟說。最後師父問他:「吃飯了沒有?」

「吃飯了。」

「那就去洗碗。」

這就是公案了。你去翻一下《指月錄》,裡面都是這樣的例子。說的就是如何讓語言回到生活、回到更樸實的白話。我們到日本禪宗的寺院會看到「吃茶去」叄個字,這也是白話。常常你問什麼是佛法大義,他就說:「吃茶去」,表面上說的與問的無關,實際上他給了一個顛覆性的答案。

如果沒有禪宗的顛覆,佛法到了唐朝已經變成固化的知識體系,接下去就會變成一種假象。西方的宗教也同樣經過顛覆,基督教在文藝復與時期最重要的顛覆是聖方濟(SanFrancesco),就是用當時義大利的土語寫了一些歌謠,讓大家去唱,把難懂的拉丁文《聖經》變成幾首歌,顛覆了整個基督教系統。

這些都和語言的顛覆有關,可是語言的顛覆並不是那麼容易拿捏,就像年輕人在電腦網路上所使用的火星語言文字,有些人感嘆這代表了國文程度退步了,有時候我會想,禪宗的公案在唐宋時代,應該也是被當成國文程度退步的象徵吧!因為他用的都是很粗俗的民間白話,並不是典雅的文字,直到唐朝玄奘大師翻譯佛經都是用典雅的文字,但禪宗公案一出來,就是質樸得不得了的白話,從《指月錄》和《景德傳燈錄》可見一斑。

藉著語言打破孤獨感

於是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語言究竟要達到什麼樣的精準度,才能夠真正傳達我們的思想、情感?我們與親近的人,如夫妻之間,所使用的又是什麼樣的語言?

關於夫妻之間的語言,《水滸傳》裡的「烏龍院」有很生動的描繪。人稱「及時雨」的宋江看到路邊一個老婆子牽著女兒要賣身葬父,立刻伸出援手,但他不願趁人之危,娶女孩為妾,老婆子卻說非娶不可,兩個人推來送去,宋江最後還是接受了。他買下烏龍院金屋藏嬌,

偶爾就去陪陪這個叫做閻惜姣的女孩,因為怕人說背後話,常常是偷偷摸摸。閻惜姣覺得自己這麼年輕就跟了一個糟老頭,又怕兮兮的,愛來不來,很不甘心。一日宋江事忙,派了學生張文遠去探視閻惜姣,兩個年輕人你一言我一語就好起來了,變成張文遠常常去找閻惜姣。流言傳進了宋江的耳朵,打定主意去烏龍院探查。

閻惜姣對宋江是既感恩又憎恨,感恩他出錢葬父,又憎恨大好青春埋在他手裡,所以對他說話便不客氣。那天宋江進來時,閻惜姣正在繡花,不理宋江,讓宋江很尷尬,不知要做什麼,只能在那裡走來走去,後來他不得不找話,他就說:「大姐啊,你手上拿著的是什麼?」(「大姐」是夫妻之間的暱稱,可是讓一箇中年男子喚一個小女孩「大姐」,就非常有趣了。)閻惜姣白了他一眼,覺得他很無聊,故意回他:「杯子啊!」宋江說:「明明是鞋子,你怎麼說是杯子呢?」閻惜姣看著他:「你明明知道,為什麼要問?」

這部小說就是把語言玩得這麼妙。想想看,我們和家人、朋友之間,用了多少像這樣的語言?有時候你其實不是想問什麼,而是要打破一種孤獨感或是冷漠,就會用語言一直講話。

宋江又問:「大姐,你白天都在做什麼?」他當然是在探閻惜姣的口風,閻惜姣回答:「我幹什麼?我左手拿了一個蒜瓣,右手拿一杯涼水,我咬一口蒜瓣喝一口涼水,咬一口蒜瓣喝一口涼水,從東邊走到西邊,從西邊走到東邊‥‥」這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段話,閻惜姣要傳達的就是「無聊」兩字,卻用了一些沒有意義的語言拐彎抹角地陳述。

像這樣不是很有意義的語言,實際上充滿了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水滸傳》是一本真實的好小說,可是我不敢多看,因為它也是一本很殘酷的書,寫人性寫到血淋淋,不讓人有溫暖的感覺,是撕開來的、揭發的,它讓人看到人性荒涼的極致。

相較之下,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OzuYasujiro)把這種無意義的語言模式詮釋得溫暖許多。他有一部電影《早安》,劇情就是重複著早安、晚安的問候。接觸過日本文化的朋友就會知道,日本人的敬語、禮數特別多,一見面就要問好,電影裡有一個小孩就很納悶,大人為什麼要這麼無聊,每天都在說同樣的話?

事實上,這些禮數敬語建立了一個不可知的人際網路,既不親,也不疏,而是在親疏之間的禮節。

但這種感覺蠻孤獨的。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於是我們用的語言變得很尷尬。在電影中呈現的就是這種「孤獨的溫暖」,因為當你站在火車月臺上,大家就會互相鞠躬道早,日復一日重複著這些敬語、禮數,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心的心事。

大家可以比較一下《水滸傳》的烏龍院那段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早安》,兩者都是無意義語言。我稱它為「無意義語言」,是因為拿掉這些語言,並不會改變說話的內容,但是拿掉這些語言後,生命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不知道。

《水滸傳》是用較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不如拿掉吧!最後宋江在烏龍院裡殺了閻惜姣,是被逼迫的,使他必須以悲劇的方式,了結這一段無聊的生活、不可能維繫的婚姻關係。而小津安二郎則是讓一個男子在火車上愛上一個女子,在劇末他走到她身邊,說:「早安!」說完,抬頭看天,再說:「天氣好啊!」就這樣結束,讓你覺得無限溫暖,實際上他什麼也沒講。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最好的文學常常會運用語言的顛覆性,我們常常會覺得文學應該是藉語言和文字去傳達作者的意思、理想、人生觀。是,的確是,但絕不是簡單的平鋪直述而已。

倚賴變成障礙

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學評論家講過一句話:「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什麼,要看他沒有寫什麼。如同你聽朋友說話,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要聽他沒有講什麼。」

很了不起的一句話,對不對?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裡面是羞於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情境裡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倚賴,最後都會變成語言的障礙。

寫〈舌頭考〉這篇小說時,寫到呂湘參加聯合國的會議,在會議中他看到來自愛沙尼亞的烏里茲別克教授受到資本主義社會學者的嘲笑,蘇聯、東歐等共產國家便聯合退席抗議,他不知道自己應該站在哪一邊,要退席呢?還是留下來?他所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國的處境,既是共產國家,又已經和老大哥鬧翻,進退兩難。

呂湘一生總是在考慮「要站對邊」這件事,導致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站錯邊的悲劇下場,被關在牛棚裡,捱餓了很久。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湘坐過叄年的牢。有一陣子,紅衛兵搞武鬥,雞犬不寧,呂湘給關在牢裡忘了,餓了好幾天。他昏沉沉在牢裡覺得自己已經死了。死了的時候從胃中上騰一種空乏的熱氣。他知道,是胃在自己消化自己。呂湘有點害怕,便開始啃牢房上的木門。像小時候看老鼠?咬木箱一樣。把一塊一塊的木屑嚼碎,嚼成一種類似米漿的稠黏液體,再慢慢吞嚥下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聯姻後老公失憶了

張萬予

驚蟄

懷愫

高手下山:五個師姐太寵我

魔術本師

神拳

老舍

穿書後我又穿回來了

懶就

校草獨寵!首席魅少太強勢

諾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