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卷六 倫理孤獨(1),孤獨六講,蔣勳,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倫理是最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據我觀察,也是困擾社會的一個議題。

就文字學上來解釋,倫是一種分類,一種合理的分類。我們把一個人定位在性別、年齡或者不同的族群中,開始有了倫理上的歸類,父親、母親、丈夫、妻子,都是倫理的歸類。甚至男或女,都是一種倫理的歸類。

人生下來後,就會被放進一個人際關係網路中的適當位置,做了歸類。在人類學上,我們會有很多機會去檢查這種歸類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或者說它的變化性,當歸類是不合理性的時候,我們會用一個詞叫作「亂倫」。這個詞在媒體、或者一般闡述道德的概念上常會用得到。如果做一份問卷調查:「你贊成亂倫嗎?」大概會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說不贊成。延續上一篇提到的,在思維孤獨之中,社會上百分之零點一,或者是百分之零點零一的人的想法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他也許覺得不應該立刻說贊成或者不贊成,而是要再想想什麼是亂倫?

道德是預設的範圍

亂倫就是將既有的人際關係分類重新調整,背叛了原來的分類原則,甚至對原來的分類原則產生懷疑,因而提出新的分類方式。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古埃及文明距今約有四千多年,其中長達一千多年之久的時間,法老王的皇室採分類通婚,在人類學上稱為「血緣內

婚」,也就是為了確保皇室血緣的純粹,皇室貴族不可以和其他家族的人通婚。

直到有一天,古埃及人發現血緣內婚所生下來的孩子,發生很多基因上的問題,智力也會比一般人差,於是演變為「血緣外婚」,也就是同一個家族內不可以通婚。

從人類學的角度理解所謂的「倫」和「亂倫」,其實是一直在適應不同時代對道德的看法。在血緣內婚的時代,埃及法老王娶他的妹妹為妻,或是父親娶女兒為妻,是正常的,如果娶的是一個血緣不同、其他家族的人,那才叫作亂倫。

道德對人類的行為,預設了一個範圍,範圍內屬於倫理,範圍外的就是亂倫。而在轉換的過程中,所有的倫理分類都要重新調整。我相信,人類今天也在面對一個巨大倫理重新調整的時代。舉例而言,過去的君臣倫理已經被顛覆了,但是在轉換的過程,我們還是存在一種意識形態:要忠於領袖人物。這個倫理在我父親那一輩身上很明顯,在我看來則是「愚忠」,可是我無法和父親討論這件事,一提到他就會翻臉,忠君愛國的倫理就是他的中心思想,不能夠背叛。在古代,君臣倫理更是第一倫理,「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不論自理不合理。如果從君臣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都亂倫了,我們都背叛了君臣之倫。

必須度過的難關

五倫之中,最難以撼動的是父子倫,也就是親子之間的倫理。儒家文化說「百善孝為先,萬惡婬為首」,意思是在所有的善行中,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孝;而所有的罪惡中以情慾最嚴重。所以漢代時有察舉孝廉制度,鄉里間會薦舉孝子為官,認為凡是孝順的人,就一定能當個好官。但是我們看東漢的政治,並沒有因為察舉制度改革官僚體制,反而有更多懦弱、偽善的官員出現。連帶地,孝也變成偽善,是可以表演給別人看的。

但是直到今日,臺灣還是可以看到,喪禮上喪家會請「孝女白琴」、「五子哭墓」來幫忙哭。孝在這裡變成一種形式,一種表演,一個在本質上很偉大的倫理,已經被扭曲成只具備外在空殼的形式。

我們談亂倫,其實裡面有很多議題。今天我們可以說都亂倫了,因為我們違反了君臣倫理,也推翻了「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的第一倫理。可是,最難過的一關,也是我自己最大的難題--父母的倫理,還是箝制著我們。

中國古代文學裡,有一個背叛父母倫理的漏洞,就是《封神榜》哪吒。哪吒是割肉還父,割骨還母,他對抗父權權威到最後,覺得自己之所以虧欠父母,就是因為身體骨肉來自父母,所以他自殺,割肉還父,割骨還母,這個舉動在《封神榜》裡,埋伏著一個巨大的對倫理的顛覆。近幾年,臺灣導演蔡明亮拍電影《青少年哪吒》,就藉用了這個叛逆小孩形象,去顛覆社會既有的倫理。

相較之下,西方在親子倫理上的壓力沒有那麼大。在希臘神話中,那個不聽父親警告的伊卡羅斯(Icarus),最後變成了悲劇英雄。他的父親叄番兩次地警告伊卡羅斯:他的翅膀是蠟製的,遇熱就會融化,因此絕不可以高飛。可是伊卡羅斯不聽,他想飛得很高,如果可以好好地飛一次,死亡亦無所謂;就像上一篇提到的飆車的年輕人,能夠享受做自己主人的快感,死亡也是值得的。

伊卡羅斯和在某一段時間裡地位尷尬的哪吒不一樣,他變成了英雄,可是我相信在現代華人文化裡,哪吒將成為一個新倫理;他割肉還父,割骨還母不是孝道,而是一種背叛,是表現他在父權母權壓制下的孤獨感。

我從小看《封神榜》,似懂非懂,讀到哪吒失去肉身,變成一個飄流的靈魂,直到他的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他以蓮花化身,蓮花成為哪吒新的身體,他才能背叛他的父親。最後哪吒用一枝長矛,打碎父親的廟宇,這是顛覆父權一個非常大的動作。

在傳統的倫理觀中,父權是不容背叛的,我們常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也是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可是這句話如何解釋?如果家族中,父親說他要賄選,你同不同意?如果父親說要用幾億公款為家族營私,你同不同意?許多政治、企業的家族,就是在「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前提下,最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包皮庇犯罪。

延續上一篇〈思維孤獨〉的觀點,我一直期盼我們的社會能建立一個新的倫理,是以獨立的個人為單位,先成為一個可以充分思考、完整的個人,再進而談其他相對倫理的關係。如果自我的倫理是在一

個不健全的狀況下,就會發生前面所說的,家族倫理可能會讓營私舞弊變成合理的行為。剛剛那一句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可能就因為家族裡的私法大過社會公法,恰恰構成社會無法現代化的障礙。

孔子碰到過這樣的矛盾。有個父親偷了羊,被兒子告到官府,別人說這個兒子很正直,孔子大不以為然。他覺得:「怎麼會是兒子告父親?」這樣的矛盾至今仍在,臺灣許多的事件都是這個故事的翻版;家庭內部的營私舞弊能逃過法網、家族的擴大變成幫派,都是因為這樣的矛盾。

如果我是孔子,聽到這樣的事,也會感到為難。這個「為難」是因為沒有一種百分之百完美的道德;一個社會裡,若是常發生兒子告爸爸的事,表示完全訴諸於法律條文,這樣的社會很慘;一個社會裡,若是兒子都不告爸爸,那也會產生諸多弊病,「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樣的講題會繼續延續。

這種為難就造成上一篇所說的思維的兩極,如果你和孔子一樣,關心的是道德,就會覺得兒子不能告爸爸,如果你關心的是法律,就會覺得兒子應該告爸爸。但是作為一個思維者,他會往中間靠近,而有了思辨的發生。

可是,孔子已經給了我們一個結論:「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你可以拿這八個字去檢視在臺灣所發生的大小弊案,他們沒有錯啊,他們都照孔子的話做了,可是這些問題如何解決?我相信,即使現在兒子按鈴申告父親舞弊,還是有人會指責他亂倫。但是如果能不要急著

下結論,不要走向兩極,多一點辯證,讓兩難的問題更兩難,反而會讓社會更健全、更平衡。

孔子會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他在兩難之中做的選擇,我看了也很感動,因為一個只請法律的社會是很可怕、很無情的社會,而我相信這是他思考過後的結論。我不見得不贊成,但是當這個結論變成了八股文,變成考試的是非題時,這個結論就有問題了,因為沒有思考。

道德和法律原本就有很多兩難的模糊地帶,這是我們在講倫理孤獨時要度過的難關,這個難關要如何透過,個人應如何斟酌,不會有固定的答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聯姻後老公失憶了

張萬予

驚蟄

懷愫

高手下山:五個師姐太寵我

魔術本師

神拳

老舍

穿書後我又穿回來了

懶就

校草獨寵!首席魅少太強勢

諾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