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德波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依戀理論[1],愛的進化論,阿蘭·德波頓,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停住了,淚水湧上了雙眼;這也許有點出乎意料。

“聽起來很難受。”費爾貝恩太太說,口吻中立,卻又有感同身受在其中。

“在我看來,他聽上去並不害怕,”柯爾斯滕評論說,“一個又尖叫又咒罵妻子的人不太可能是可憐、害怕的小羊羔。”

但是費爾貝恩太太卻從治療的角度緊緊抓住這個問題,不讓它逃過。這是一種模式:對於一些需要安慰的事情,拉比感受到的是柯爾斯滕的沉默和冷漠。於是他感到害怕,開始發脾氣,然後導致柯爾斯滕更加沉默。害怕和怒火與日俱增,距離也日漸拉開。柯爾斯滕認為他傲慢而霸道。她的經歷告訴她,男人有專橫的癖性,女人就該運用力量和合適的方式與之對抗。這種時刻是絕不可能給予原諒的。而在拉比內心深處,根本沒有力量可言,他只是胡亂地揮舞著雙手,被她毫不掩飾的冷淡擊垮、羞辱,黔驢技窮。對於自己的脆弱,他的應對方式是完全掩蓋它,從而確保他似乎可以疏遠那個人,即使自己無比渴求她的安慰。

而現在,每週三中午,有了打破這惡性迴圈的機會。因為有費爾貝恩太太,柯爾斯滕不再承受拉比的怒火,拉比也不再遭遇柯爾斯滕的冷漠,夫妻倆被要求透過對方受傷的表象,看看藏在內心的那個矯情而驚恐的孩子。

“柯爾斯滕,你認為吼叫和偶爾咒罵是一個心理強大的男人該有的行為嗎?”當費爾貝恩太太覺得某個觀點能被病人所理解時,會進入更具引導性的環節。

她知道怎麼微妙地往前推進。書架上的書籍也許有冗長的標題,但在實際操作中,矮小的心理治療師會像芭蕾舞者那樣輕盈。

夫妻之間的惡劣狀態會延伸到性生活。當柯爾斯滕疲倦或沮喪的時候,拉比會很快、相當快地陷入消沉。他的思維會牢牢糾纏在對自己的厭惡之上。這些早在柯爾斯滕之前就存在的自我厭惡感有一個重要特徵:無法道於外人,儘管它在始作俑者面前已呈現著悲苦之姿。這種未能實現魚水之歡的夜晚,會在第二天成為拉比嘲諷和傷人的口實;這將越發加劇柯爾斯滕的退縮(同樣沒有言說)。經過數天的被冷落,拉比會厭倦,轉而指責柯爾斯滕冷酷陰鬱;她則會回應說,既然他如此頻繁地這樣,她真懷疑他是以讓她難過為樂。她會退縮到腦海中那個悲傷但又特別舒適而熟悉的角落,每當有人辜負了她,她就躲在這個角落,用閱讀和音樂撫慰自己。她是自我保護和防衛的專家;她已經飽經生活的錘鍊。

迴避型依戀的特點在於,強烈地渴望避免衝突,而且,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封鎖自己。迴避型依戀的人會快速認定他人樂於攻擊自己,他們是無法理喻之人。他只好逃避,拉起吊橋,冷漠以對。遺憾的是,迴避型依戀的人無法正常地向伴侶解釋他們的恐懼和防衛機制,因此,他們保持距離和迴避行為背後的原因雲遮霧罩,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漠不關心和心不在焉;實際恰恰相反:迴避型依戀的人真正是關愛深沉,只是愛的風險太高而已。

費爾貝恩太太從不將結論強加給病人,她會豎起一面抽象的鏡子,這樣柯爾斯滕便可以開始看到自己給他人造成的影響。她協助她意識到自己傾向於逃避,傾向於用沉默應對壓力。她也鼓勵她思考,這些做法會如何影響到那些依戀她的人。恰如拉比,柯爾斯滕表達失望的慣用方式,也導致她無法博得最為她所需要的人的同情。

拉比絕不會直接道出他和勞倫的一夜情。他認為重要的是分析它發生的原因,而不是坦白它發生的事實;坦白便有可能造成某種不安全感,從而永遠地摧毀了柯爾斯滕和他之間的信任。在接受費爾貝恩太太治療時,他想弄明白是什麼讓自己對於傷害妻子,表現出明顯的漫不經心;他認為只有一個解釋:婚姻中有些事情太過傷害他,以致他也變得毫不在意自己可能給柯爾斯滕造成的嚴重傷害。他出軌勞倫不是出於慾望,而是怨氣,一種不為自己所知的怨氣,一種陰鬱壓抑的帶著傲慢的憤怒。他以柯爾斯滕可以理解的方式,向她解釋說,不再讓他感到失望是挽救婚姻的關鍵。

他們矛盾的核心關乎信任的問題;這種品性對他倆來說都很難生成。他們都飽經傷害,年少時便需應對無邊的失望,於是長大之後重重設防,不再擅長展露情緒。他們是攻擊策略和堡壘建築的專家;就如戰後計程車兵無法調整回平民生活狀態一樣,他們的不擅長在於無法忍受焦慮,於是便也就無法放鬆警戒,承認自己的脆弱和悲傷。

拉比是焦慮攻擊;柯爾斯滕是迴避退縮。他們極其互相需要,同時卻又害怕讓對方知道自己需求的迫切。兩人都沒有好好體味傷害,並真正地去認識它、感受它,或向施加傷害的一方說明白。只有具備強大的自信,才能對冒犯他們的人保持信念,但這種自信尚不為他們所具備。他們需要充分信任對方,才能明白他們並不是真的“生氣”或“冷漠”,相反,那是一種更本質、更感人、更值得幫助的感情:受傷。他們無法給予彼此那份最浪漫而必要的禮物——解讀他們自身脆弱的指南書。2017-6-202017-6-202017-6-202017-6-20哈贊和謝弗設計的問卷[6](一九八七年)被廣泛用於測試依戀風格。為了明確自己的風格,測試者需要在以下三種情形中選擇自己最接近的一種:

1.“我想要親密的關係,但我發現,人們經常莫名其妙地令人失望或刻薄。我擔心跟別人太親密,會讓自己受傷。我不在乎獨處。”(迴避型依戀)

2.“我想跟別人親密相處,但經常發現他們並不願意如我希望的那樣親密。我擔心我在乎別人,別人卻不當我一回事。這讓我感到十分不安和惱怒。”(焦慮型依戀)

3.“對我來說,與別人建立親密關係不是難事。我依賴別人,別人依賴我,這讓我感到很舒適。我不怕獨處,或不被人接受。”(安全型依戀)

這些分類本身確實缺少魅力。它打擊著我們的自尊,迫使我們認識到自己並不是作家用八百頁紙去努力描述的角色,有著細微的個性,自己的人格型別不過是心理學教材裡的幾個段落就能輕鬆界定的。<b>迴避</b>和<b>焦慮</b>並非是愛情故事的典型用語,但如果<b>浪漫</b>可以表示“有利於愛的程序”,那麼它們也許就是柯爾斯滕和拉比偶然發現的最浪漫的詞彙,因為這兩個詞能讓他們認識到在婚姻生活的每一天,是什麼人格型別在發揮破壞性作用。

他們開始欣賞奇怪而特殊的外交式辭令,它使一種全新的交談成為可能;他們有了一個避難所,在一位裁判仁慈的注視下,每週都可以坦述自己或怒或悲。裁判會適時遏制另一方的反應,以確保實現必要的理解,也許還有同情。幾千年文明發展躊躇不前的腳步,終於抵達一個可以討論問題的平臺,兩人不能起身、憤怒離席或咒罵,而是認真交流對於桌子擺放、派對言辭或度假安排這些事情,一方在如何傷害著另一方。柯爾斯滕和拉比得出結論,從某些方面看,心理治療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發明。

在費爾貝恩太太的見證下,他們的對話開始對映出彼此在家中的交流方式。他們開始內化治療師那親切而睿智的聲音。“喬安娜(他們以前從不當她的面這麼稱呼)會怎麼說?”已經成為兩人之間慣常的幽默問話,就如天主教徒曾經努力模仿耶穌對審判的回應。

“如果你繼續生我的氣,我就要逃避了。”柯爾斯滕會如此告誡拉比的對峙。

他們仍然對心理治療抱以嘲笑,但不再提起其費用之昂貴。

因此,遺憾的是,心理諮詢提供的見解為更廣泛的文化所忽視。在一個執著地把愛視作一種本能、一種無法檢視的感覺的世界,他們的對話猶如關於成熟的小實驗。費爾貝恩太太的診室隱沒在一些出租房屋中,似乎象徵著她職業的邊緣化。她贊成一句真理——現在,它也為拉比和柯爾斯滕所接受,但他們也知道,不幸的是,這句話容易淹沒在生活的嘈雜中:愛,不是一腔熱忱,而是一種技能。

<hr/>

[1]依戀理論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最著名的理論。“依戀”是一種尋求與某人的親密並當其在場時感覺安全的心理傾向。

[2]英國蘇格蘭前行政區。

[3]作者安娜·弗洛伊德,奧地利出生的英國心理學家、兒童精神分析法創始人及該領域中傑出的臨床工作者之一。其父親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36年她發表了《自我與防禦機制》,擴充套件和深化了防禦機制的概念與功能,為自我心理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作者唐納德·溫尼科特,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是繼梅蘭妮·克萊茵之後,較具原創性且為一般英國大眾熟知的客體關係理論大師。

[5]作者約翰·鮑爾比,英國心理學家,傑出的兒童精神病學家。他將心理分析、認知心理學和進化生物學等學科統合在一起,糾正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對童年經歷的過分強調和對真正創傷的忽視。198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6]辛迪·哈贊和菲利普·謝弗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人類發展學家和依戀理論學者。該問卷是辛迪·哈贊和菲利普·謝弗在一九八七年設計的一份“感情測試”,刊登在《落基山新聞報》上,邀請讀者從三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自己的一項,每個選項對應著一種依戀型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血腥的盛唐2:三權分立下的貞觀之治

王覺仁

碟形世界6:實習女巫和王冠

特里·普拉切特

最終殺場

兇飛

虧成首富從民國開始

夏日欲逃

擺渡人:開局在火葬場給校花守靈

V范家大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