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前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摹本,蘇州慢:一位蘇州才子,寫了關於蘇州的一切,車前子,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對崑曲所知甚少,演出看得不多。

去年在北京看了北昆《宦門子弟錯立身》,演員應該說不錯,但這個戲宛若雜耍,就難以發揮。平時很難聽到崑曲演出的訊息。

前幾年在蘇州看過幾次,也去過蘇州大學對崑曲的搶救性錄影現場。一次在蘇州博物館的老戲臺看演出,那是夏天炎熱的夜晚,脂粉在女子臉上融化。在假北塔公園紀念吳梅的招待晚會上,有演員清唱《哭盔》,我座位邊的一位老人激動不已,抓住我手,說有近五十年沒聽到,都以為失傳了。這兩次印象較深。

富仁坊巷原蘇州市京劇團裡,過去每星期天下午有崑曲演出,免費的。我也只聽過一次。這個動機是好的,但實際效果卻對演員不尊重,因為免費,觀眾想聽就聽想走就走,川流不息,像在看賣拳頭。

蘇州市第十七中學試辦過崑曲興趣班,現在,連這所中學也停辦了。

我有一搭沒一搭蒐集崑曲VCD,這在音像製品店裡很少見。額骨頭高,碰巧買到,大抵也製作粗糙,有的質量甚至比盜版盤還不如。我相信這些崑曲VCD一定是正版,如果盜版盜到崑曲頭上,崑曲也不是現在這樣。

我閒暇下來就會看看俞振飛、言慧珠、華傳浩、王傳淞他們演的《牆頭馬上》和梅蘭芳、俞振飛、言慧珠、華傳浩他們演的《遊園驚夢》,這是我買到的崑曲VCD中最清晰的兩張。對了,還有一張也很清晰,是《十五貫》。《十五貫》我看得很少——它在搶救崑曲的同時,也給崑曲做了變性手術。當然,這只是我的直覺,崑曲我看得不多。我現在能從書畫絲竹裡看出一點崑曲來,以滿足我對崑曲的好奇心。讀元末明初的社會閒雜人員楊維楨的詩,我覺得其中或許有崑曲的聲腔美。而他的書法,卻是梆子戲。

崑曲的文人化傾向是與生俱來的(以致後來崑曲本子成為案頭讀物似乎更好),從另一個方面也能得到證明,當初魏良輔在樓頭研創崑腔,同時,崑曲理論趨於成熟。這是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說它更多地不是來自於舞臺經驗,而是傳統文人綜合文化素質與藝術理想在他研創物上的體現。不像京劇,它在有了百年舞臺經驗之後,才出現齊如山之流。

京劇有許多流派,以致譚鑫培、餘叔巖、梅蘭芳、程硯秋的“譚派”“餘派”“梅派”“程派”,幾乎都是京劇的代名詞。崑曲沒有流派,崑曲藝人說,與京劇板腔體不同,因為崑曲唱腔用的是曲牌體,按曲填調,依曲尋腔,當然,每個人在唱腔、表演上還是會有個人特點。另一個原因,我認為由於崑曲早熟,所以它就不給崑曲演員提供展示他們自己藝術個性的可能。這大概也是原因。

事到如今,崑曲是反流派的。崑曲的最高境界,就是墨守成規——因為在它一開始的時候,就完美得沒有漏洞。甚至可以說是盡善盡美。

我不是五百年前的人,怎麼能這麼說話?藝術中就是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就像王羲之書法,的確橫空出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崑曲為什麼就不能是這種現象呢?

戲曲中的崑曲,書法中的《蘭亭序》。

說到書法,我索性再用它來給崑曲與京劇的不同作比,崑曲與京劇好像是書法中的摹本與臨本。崑曲是摹本,越不走樣越見珍貴;京劇是臨本,可以稍稍參以己意。

臨與摹略說:把紙放在帖旁,觀其形勢而自己書寫,像是臨淵,所以叫臨;把薄紙罩在帖上,一筆一筆地描,它大你大,它細你細,像是摹畫,所以叫摹。

崑曲的困難之處——真跡在哪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聯姻後老公失憶了

張萬予

驚蟄

懷愫

高手下山:五個師姐太寵我

魔術本師

神拳

老舍

穿書後我又穿回來了

懶就

校草獨寵!首席魅少太強勢

諾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