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乞食,陶淵明,陳橋生,大文學小說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題解

陶淵明《有會而作》序:“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此詩與《有會而作》當為同年所作,時間是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即詩人去世的前一年。據《南史·宋本紀》,元嘉三年秋“旱且蝗”,造成饑荒。詩人暮年飽受貧病折磨,向人乞貸,該人不但滿足他的要求,且殷勤留飲,歡談終日,詩人感激而寫下此詩。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2/1-2004121231163W.jpg" />

乞食 詩意圖 汪國新 繪

句解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起二句描摹詩人為飢餓所迫出門乞食的情狀,其痛苦情形和茫然心態躍然紙上,令人心酸悽楚。一“來”一“去”,妙合無垠;而“驅”字則寫盡其迫不得已之狀。餓得神情恍惚的詩人,自己也不知道該向何處去才是。一個“竟”字,透露出反覆思忖的心態,既見得當時農村普遍凋敝,告貸幾乎無門;亦見得詩人對於所求之人,終究有所選擇。

陶淵明歸耕之後備嘗生活的艱辛,常有忍凍捱餓之虞,晚年尤甚,《有會而作》雲:“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然而,他是固窮之士,並不因此而轉移志向。據蕭統《陶淵明傳》載,江州刺史檀道濟“饋以粱肉,(淵明)麾而去之”,那也是這一年(426)的事情。貧病轉劇而猶能如此,更可見詩人固窮守節之心。也因此,即便是乞食,他仍然有所選擇,終究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走啊走,不知不覺走到了這個村莊。雖然有點“不知竟何之”的茫然,但下意識裡,詩人終究還是有目標的。這一家的主人,當然是陶淵明認為可以提出借貸要求的人。儘管如此,敲開門後,他還是口訥言拙,不知該說些什麼。對於詩人這樣一個持身高潔計程車人來說,乞食畢竟還是羞於啟齒的事情。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這種情形很難想象得來。“裡”,古代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還好主人一看我那面有飢色的樣子,很快就明白了我的來意,立即拿出糧食相贈,使我不虛此行。詩人這一番自述,表現出選對了乞貸物件的欣慰之意,詩情也由痛苦茫然一變而為欣喜感激。

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主人不僅急人之急,而且善解人意。他殷勤地挽留詩人坐下相談,賓主越談越相投,不覺已是黃昏,主人表示何不留下來一起吃飯呢?酒菜擺出,談興正濃的詩人已經無拘無束,性本愛酒的他端起酒杯便開懷暢飲。詩中洋溢著人情的淳樸、溫暖,雖然是乞食,仍讓人感覺到人性的美好。比起杜甫“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陶淵明也許還是幸運的。“談諧”,談話融洽歡快。“觴”,酒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詩人為結識這樣的新交而真心歡喜,情之所至,於是賦詩相贈。本為乞食而來,最終卻留飲賦詩而去,何其高雅;這位主人無須詩人出言而已知其來意,非但“遺贈”,且又“談諧終日”,何等體貼。兩人雖是新交,但詩人肯定也心知其人亦是一雅士,所以才會“行行至斯里”,留下這一段佳話。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

詩人最後正面表達感激之情。這兩句用《史記·淮陰侯列傳》的典故,韓信沒有發跡時很窮,餓得受不了,到河邊釣魚,有一位漂母(洗衣物的老婦)憐憫他,給他飯吃,韓信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後來他被封為楚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詩人借用這一典故,對主人表示:感謝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慚愧的是我沒有韓信那樣的才能,難以報答您。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銜戢”,深藏於心。“冥報”,死後報答。您的恩惠我永遠珍藏於心,今生不知如何才能答謝,也許只有等來世才能報答您了。以“冥報”相許,足見主人之仁心厚意使詩人深受感動。

評解

此詩借乞食這樣很難措辭的獨特行為,寫出了淳樸的鄉間倫理。詩篇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人性的光輝。急人之急,施恩不圖回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詩中反映的這兩種高尚人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此詩的啟示意義,已超越了乞食之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娛樂:我靠抄書成了全球首富

越過山丘

超級女神護花系統

公子柳

南江十七夏

玖月晞

升遷太難?不如安心乾點實事

這肉有毒

怒江之戰1

南派三叔

從今天開始當首富

齊州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