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知道你们不喜欢上学,所以特意增加了一节戏剧欣赏课,看完后每人写一篇感想或者戏剧分析,甚至写一本戏折子给我也行。”戏剧课既然叫课,可不是单纯的看戏,需要拿出成果来,“孤顶着天大的压力给大家谋了这份福利,到时候不知会因此受到多少弹劾,可不要让孤拿不出东西来搪塞人家。”
宗室子们先是一愣,继而欢呼起来。
上课还能看戏,好耶!
有那本来就喜欢听戏的,恨不得上台去唱一出,给大家伙儿看看。看戏看着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爱唱,如果唱给同窗乃至太子,成就感满满。
当下就有人和胤礽提出建议:“不如我登台去唱?”
胤礽错愕:“已经找了庆喜班,下次吧!”
其他人听了,一片轰然,庆喜班也就是四十三家中的戏班子,由王翠翠在打理。虽然也免不了去一些高官权贵之家唱堂戏,但她也秉持着丈夫的做法,拒绝那些对戏班人图谋不轨的人。
她知道,戏班子立足看得还是唱功,不是关系。
再说,精明如她把各种关系维持得着实不错,也用不着让戏班子里的人做陪酒之类的事,只让他们专心钻研戏曲和唱功。如此一来,会听戏的人都能听出来庆喜班的不一般,极受追捧。
不论是唱腔还是对戏剧的理解,都在其他戏
班子之上,甚至有过把底下观众给唱哭的事迹。
一些人逃学本就是去看庆喜班的戏,听说太子居然把人给请来了,如何不欢喜。
“你就不要上去献丑了,我们要听庆喜班的。”其他人听后,兴奋地把毛遂自荐的人压了下去,有庆喜班登台,谁让听他乌鸦嗓子嚎叫。
索性这人听说是庆喜班,也只顾高兴,对别人说他乌鸦嗓子丝毫不在意。
“殿下,听什么?”因为胤礽表现得平易近人,本就是宗室子,逢年过年会进宫去给他请安,便围了过来询问。
“当然是岳飞,听岳母刺字。”胤礽说道,劝学,首先要立志。有什么比岳母刺字更能引发人们内心志向的,他们可都是宗室子,天然享受太多资源,如果任由他们荒废无疑是一种浪费。
胤礽可不想让宗室子成为虫星上的那些雄虫。
“岳母刺字,这个好。”很多人期待起来。
暗戳戳想着太子从岳母刺字开始,是不是要趁机把岳飞的戏都给听全了,真是一个普天同庆的大好消息,他们当中,除了家里管得特别宽松的,少有人能听全的。
胤礽做法全都在康熙的眼里,却不会多说,宗室子能够学成什么样,他还真没那么在乎,只要不带坏他儿子就行。保成的做法,无疑是在拉拢人心,对此,康熙一点都不反对。
皇室和宗室关系好也不是啥坏事,祭祖呀,办理丧事呀之类的杂活一般都需要
几个能干的心态好能挨骂的宗室子弟来做。总不能弄出一堆只能守坟的废物点心,大清现在还没那么多坟可守,前朝倒是有不少坟,可也没有让大清不成器的宗室子弟去守前朝的坟,都不是一个祖宗,想废物利用都不行。
“简单呀,等抓到朱三太子,就让他带着家小去守十三陵。”胤礽出主意,“就是有点费钱。”
守坟肯定不可能是一家一户,目前大清守坟的都是从八旗子弟中选拔出来的,最低等的每年都有十来两收入,米面粮食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还不算在内。并且里面有学堂,守陵人的孩子出生登记后,就享有七品官员的待遇。
想要留住人在陵墓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待遇跟不上是不行的。
前朝陵墓待遇其实也大体差不多,只是少了一个王爷大员在里面而已,到时候把朱三太子弄进去,封一个官,名头也差不多了。
“斩草不除根……”康熙摇着头,没有把话说完。
保成的年龄还是太小了,居然会想到让朱三太子收十三陵的法子,可是这样遗患无穷,还不如一杀了之。
“对了,还有《明史》,让他在里面写了送出来,这下总不能被人说我们瞎编《明史》了。”胤礽拍掌说道,从顺治起就开始编纂《明史》,不过编撰出来的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被人诟病,他们自己看了也觉得十分不像。
康熙一听,来了兴
头,突然想到今年举办的博学鸿儒科考试,目的是招揽民间遗留人才。只需要有人推荐,过来作诗谈话,言之有物就能封官。
然而还是有很多有名望有才华的人自诩是前朝遗民,并不愿意来参加,让他们留在外头始终是种隐患,谁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靠着声望反清了。
保成倒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既然他们不愿意为大清效力,可以过来编纂《明史》呀!
一部《明史》编纂下来足以把他们耗到垂垂老矣,同时,前朝遗民编纂出来的史书总不能再说他们自己乱写了吧!至于他们会不会写一些贬低大清过火的话,最终审稿权在自己手里,怕什么。
“保成真是个小福星。”康熙高兴地将自己的计划同胤礽说了,因为儿子在施政上展现出远超年龄的手腕,他很愿意把一些施政方针细细给胤礽说。
“好主意!”胤礽眼睛一下子瞪大了,“对了,还有《郑成功传》别忘了!”
“忘不了!”
康熙含笑,他已经命人悄悄给郑经传话过去了,投靠大清来编书,还是任由大清把郑成功写成不忠不孝大肆发行出去,就看对方的选择了。
结果出乎他意料的好,还没等到施琅和李光地回来,郑经已经派人过来透出了意思。他愿意臣服,但《郑成功传》的编纂项目必须由郑家主导。
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很快,三藩彻底平息下来。
戴梓却傻了眼,
他的无缝钢管才研发出来,结果战争没有了。